English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特征

2004-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康凤云 我有话说

邓小平理论,是一种鲜活的理论,富于创造性的理论。邓小平曾经谦虚地说,要说我自己有什么理论创新或者贡献之类的话,我只是将人民群众的创造加以概括罢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充分映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群众基础、时代特征和实践底蕴。正是群众、时代和实践,集中地、本质地、历史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特征和科

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理论很重要,因为它能武装人们的头脑,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经院式的理论研究,主张立足于实践,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理论,又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指导实践,改变世界,这就是理论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1998年2月19日)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是为了指导人们实践的,因而邓小平理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实践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实践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凝聚人心、团结人民,一起朝着伟大的目标奋进,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特色。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14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这就意味着,共产党只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的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共产党一定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牢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它的根本价值取向。邓小平曾在英国塔塔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简练而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邓小平理论是面向中国人民的,是扎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的。邓小平认为,制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以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强盛一些。”“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314页)后来,他又反复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人民利益为本位,制定评判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标准,就是人民的利益需要尺度。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江泽民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193―19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邓小平理论牢牢把握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特征――和平与发展,紧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特别强调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特别强调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自觉同时代跳动的脉搏联系起来,自觉同时代前进的方向一致起来,自觉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对接起来。这就是,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找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6页)。邓小平指出,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问题上,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有自觉性,“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外,就是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在邓小平看来,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要自觉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一致,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要不断进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13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由于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特性,因此它就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时代位置和理论位置,从而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为实践所需要的科学理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