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岸区街道科普画廊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编者按: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到“全国科技进步先
进区”,再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武汉市江岸区奏响科技进步主旋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城市,一个街区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落实?武汉市江岸区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关注。
江岸区是武汉市的政治中心,也是老城区,面积64.24平方公里,人口72.3万。民营科技企业有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就占了四分之一。2003年,民营高科技企业实现产值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4.4%,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2004年5月,国家科技部在全国70余家申报城区中,严格筛选,考核考察,依据标准,正式命名武汉市江岸区为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一把手工程
一个老城区,既没有高新技术开发区那样的优势,又没有大学科技园作后盾,这样的成绩何以取得?
江岸区区委书记朱毅说,江岸区几届领导对科技进步推动力度很大,不是以GDP和财政收入来衡量发展,而是将科技当作生产力中贡献最大的元素。
几年来,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协调科技工作,确立了街乡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完成情况实行考核制度,两次考核表彰了一批党政一把手,增强了全区的科技意识和抓科技工作的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建“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政策对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得到推行。区级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加,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
在《江岸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行动计划(2003―2005)中,经济发展与科技引导、社会发展与基础建设、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软课题研究4大板块,32个具体项目内容及责任单位、责任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一目了然。
“生产你来做,其他我来办”
黄浦科技园和堤角工业区是江岸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依托。正远铁路、田田药业、万通光电等一大批高新企业落户黄浦科技园,形成了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医药技术、输变电技术四大重点产业。这里已入驻高新技术企业78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堤角工业区曾是武汉老工业基地之一,区委、区政府组成工作专班进驻,大量盘活存量资产,将其建成拥有机电制造业、肉类食品加工业、皮革制品加工业的大型工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的工业园,一批投资额5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成为江岸支柱产业。
江岸区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科技法规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科技成果交流会、推广会、银企对接洽谈会等,通过整合辖区高校与部队院校的科技资源,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成果交易和转化;通过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营造了“生产你来做,其他我来办”的服务环境。该区拨专款建设了江岸科技大厦,并建立了竹叶山大厦、佳特制造业孵化基地、华通互联网大厦等8个孵化基地,孵化面积达6万平方米,为109家入孵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5年来,全区共获国家计划41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2项、国家火炬计划7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6项、成果推广计划5项、国家技术创新计划1项,累计开发新产品100余项,投产率达70%以上,新产品销售率达12%,每年有2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
科技开始融入和提升居民日常生活
走进江岸区的大街小巷,你可以时时触摸到科技。科技在这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且已开始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始建于1909年的如寿里,改造后成为“如寿里人家”,既保留了“汉味”里弄特色,又运用节能、减污等新技术,变频式压力供水、变压式排烟通道、防液化气泄漏等安防智能系统,被树立为全市危房改造样板工程。
面积达1千平方米的江岸科技馆落成;黄兴路集光、电、声为一体的功能完备的少儿科技馆全面开业;汉口江滩建成百米科普文化长廊;后湖乡新建400亩农业生态科普园;与长江科学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5个,特色科技教育学校10所……
在农村:农业专家为农民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生猪养殖、水产等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放心农药、化肥、种子销售连锁店接连开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万余册科技书刊;在社区:“科普大篷车”宣传身边科学知识,广场科普、文艺演出接连不断;在学校:科技夏令营、专利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生物百科等活动层出不穷。
在科技的推动下,江岸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区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