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教育”的尴尬

2004-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孙云东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杭州市艮山中学是一所以科技创造教育闻名的省级特色学校,10多年来,艮山中学有800多项学生科技作品获得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然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依旧坚持创新教育主张的该校,处境却日渐尴尬:没有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没有专职教师、没有专业实验室且经费短缺,种种问题困扰着这所创新教育名校。

学期结束前,记者来到该校采访。

创新教育可开发创新意识

教室内,高一创新实验班的同学正在做物理实验。学生们围在一个简陋的实验装置前,一学生将一块磁铁投入一根缠着线圈的玻璃管内,磁铁迅速下落,但当她闭合一个开关后,磁铁下落的速度骤然放慢。这是该班吴晶等同学制作的“楞次定律实验装置”,演示使学生看到感应电流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高中物理的难点就这样被直观地解释清楚了。

艮山中学是杭州市一所普通中学,因地处市城东,办学条件差,生源也差。如何提升学校的吸引力?10多年前,该校开始倡导学生帮老师做教具。创新教育由此发轫,竟一发而不可收。

“学中用,做中学”,创新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发展了知识,获得宝贵的创新意识。初一学生李之川、杨敏俊、李明等不仅能熟练应用有118张电路图的“趣味电子学习机”,还创造性地搭出了电路图所没有的电路装置。

以创新班为依托,该校开展的“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为主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兴趣。以水为动力能够飞得很高的“水火箭”、“简易四足机器人”、“自动跳绳机”等都是学生们的创造。10多年来,艮山中学有800多项学生科技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学生中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杭州少科院院士及省市青少年英才奖等称号的有38名,有150多位学生还被特批保送到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或在升学时获得加分的资格;有15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部分专利已成为校办工厂的主导产品。

艮山中学凭借科技创新教育从困境中崛起,赢得了“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省级特色高中”等几十项荣誉,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学校。

创新教育谁来定名分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一所普通中学的创新教育处境尴尬: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专职教师、没有专业实验室、经费短缺。在高考的指挥棒面前,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定位在分数上,高考不好,什么都白搭,并认为创新教育影响学习。

一孔姓学生迷上小发明,一次他一下子交了30多份发明设计草图。随之家长赶到学校,要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陈欢庆把他儿子“撵出”业余发明班,怕迷上发明影响儿子上大学。直至孔得了省优秀发明二等奖,并考上美术院校,家长才满意地笑了。

陈欢庆说,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认识科学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志向。该校对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参与创造活动的学生90%成为单位骨干力量,他们在同龄人中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教育本应是教育的一部分,然而现在却只成了教育附加、甚至是外加的东西。陈说:“创新教育本应在课堂内完成,在德国,一节物理课往往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些实验、创作,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成果常常在教室、走廊展览,毕业时还会成为走向社会时介绍自己的金名片。而我们只能作为学生的课余爱好。”

由于创新教育无法列入课程,教师却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教师的工作无法得到肯定。

普通中学的创新教育有更大的难度,该校创新教育没有专用实验室,只能放在物理实验室,材料是废物的再次利用。学生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对该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也很重视,但经费从20年前的每年1.5万元到去年才提高到2万元。

创新教育挑战教育观念

浙江省副总督学徐承楠认为:艮山中学碰到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小创造、小发明做得好,但没有考入高中、大学怎么办?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创新教育是趣味性的,不是竞赛性的,得奖的只是少数,再说竞赛得奖也不一定能换来好工作。

徐承楠说:“由于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束缚,才形成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应该转变,应该从教育人的角度把教育看成一个过程,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教育对孩子成长所起的积极作用。艮山中学的创新教育应该继续搞下去,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进行扶植,到一定程度,创新教育的作用肯定会显示出来的。”

浙江教育学院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分院副院长徐月明认为:艮山中学的创新性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对新课程改革有促进作用。在目前升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全省性的活动和评奖会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趣味和荣誉的氛围之下做小发明、小创造。

艮山中学的创新教育与陈欢庆密不可分。陈喜欢小发明,他非常推崇陶行知“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观。从1978年起陈就在该校工作,为创造教育奋斗了几十年。然而,他也彷徨过,前些时有多所重点高中都有意调他……

他会走吗?他若一走,该校的创新教育还能坚持下去吗?这所创新教育名校还能持续多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