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区县如何在“三农”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建设全面小康,是一个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三台县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三台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8万。目前,制约三台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2000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闯出一条“以工兴农、工农互动、城乡相融”的良性发展道路。为此,我们从2000年开始,提出“三个30万”的统筹发展思路,即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县城建成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63个乡镇的集镇人口达到30万,常年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实施县城30万人口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良性循环。
工业化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措施。我们将发展工业摆在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立足三台农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优先发展能和农业链接、劳动力密集的工业项目,突出抓好茧丝绸、绿色生态猪、竹材、棉纺织印染、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六大产业,对龙头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相融。坚持对全县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改革、机制转换,盘活存量近10亿元,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狠抓招商引资,仅2003年全县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218个,总投资2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群体。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县农村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12个,带动农户8万余户。
同时,狠抓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措施聚集资金10亿多元投入城市建设。从1998年到现在,三台城市道路建设超过了建国后49年的总和,安装路灯数和街道绿化面积分别是建国以来的4.8倍、4.2倍,彻底改变了脏、乱、差、噪的面貌,优化了发展环境。
二、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重点,实施向集镇转移人口30万工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们将63个集镇分为5个中心集镇、10个重点集镇、47个一般集镇,建立三级梯式城镇体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5个中心集镇人口累计达到10万人,10个重点集镇人口累计达到10万人,其余47个一般集镇人口累计达到10万人。改革小集镇户籍制度,放开对农民进集镇的限制。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在中心集镇和重点集镇,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县初步形成了县城、中心集镇、重点集镇互相依托、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以调整就业结构为重点,深入实施向外转移劳动力30万工程,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开发。
三台县有35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采取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工作,抓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27.6万人,劳务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6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坚持输出和回引并重,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近四年来,全县有5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发展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三个30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5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1.4%、68%、34%、40%。长期困扰三台的经济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三台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强劲态势。
通过近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三个30万”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引导、组织农民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统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深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创新实干,三台的统筹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三台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