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唯生物农药的误区
我国唐朝时期就有防虫官员,直到今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灾害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最复杂多变而难以克服的长期性重要障碍。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郭予元说,人类与农作物的斗争是长期的,比如,外来入侵生物“松材线虫
目前,人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总以为生物农药是最安全的,而一提到化学农药,就觉得应予以淘汰。生物农药比较安全,一般作用慢、效果不明显、防治不彻底、有效期很短,对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不能有效控制。对于产生化学农药负面效应的原因,他分析说,造成这种原因的是不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目前存在乱用、滥用化学农药,特别是盲目加大施药剂量的现象。国家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与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要求做到科学用药和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郭予元院士强调,用量超标不按规定,致使农药中毒、农产品残留等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必须按照国内标准,严格检测农药残留,决不能超标。不要一味地拒绝化学农药,单一地使用生物农药,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形成优势互补。多年来,我国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其中包括运用符合“综合防治”原则的化学保护技术,经37个综合防治示范区约27万公顷的大面积示范应用,技术覆盖率约670万公顷,已经使一些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轻了危害,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5 30公斤,皮棉4―6公斤。特别是经受住了棉铃虫、褐稻虱、小麦条锈病等相继暴发成灾的严峻考验,农药施药量减少1/3,天敌数量成倍增加,投入产出比达到1∶5 10,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我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转基因棉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前不久,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上,与会学者、专家对采用转基因植物很感兴趣。特别是欧洲,以前对这个问题非常慎重 一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二说由于基因的漂移造成环境的恶化等问题。针对转基因问题国际上争论不休,早在六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在河北廊坊建起了试验区,系统地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对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证明,转Bt基因抗虫棉花不但没有破坏生物多样性,由于农田杀虫剂用量的减少,而且还显著改善了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尽管有人怀疑,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只需五六年时间就会产生抗性。但六年过去了,昆虫对转基因棉花的敏感性依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转基因棉花能在较长时间使用。
郭予元院士认为,转基因作物品种是现代生物技术顺应农业发展的科学结晶,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与解决,但转基因作物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势不可当。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烟草培育成功,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阶段,此后,科学家先后培育了多种具有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功能的转基因植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抗虫棉花、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抗除草剂棉花、玉米、大豆和油菜等农作物先后在多个国家商业化种植。到200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6770万公顷,其中转抗除草剂作物和抗虫作物种植面积占90%以上。目前,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比例已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