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变盐碱地为“聚宝盆”

2004-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孟维芳 王振乐 赵永 我有话说

位于黄河河口,濒临渤海的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有荒碱地147.7万亩,滩涂面积97万亩,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曾经与荒凉贫穷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河口区改变传统的盐碱地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对盐碱地进行适应性开发,大力发展芦苇、畜牧、冬枣、水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碱的经济作物,发展高效

生态农业的新路。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当地农民的聚宝盆。去年,全区农民在百万亩盐碱地上获得经济效益达12亿元,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正以30%的幅度逐年递增,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盐碱地上种芦苇

在河口区流行一句话 种粮不如种草。在盐碱地上种粮食不仅产量低,而且投入大,而芦苇以其独特的使用使用价值成为当地农民乐于开发的项目之一。经过大水漫灌、人工播种后,50多万亩白茫茫的盐碱荒地上长出了优质芦苇,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芦苇生产加工基地。为大力开发芦苇,增加农民收入,河口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减免开发承包费、完善承包法律程序、提供系列化优质服务等形式,鼓励农民植苇致富。河口区还建成了鲁北最大的芦苇交易市场,在芦苇交易市场到处是堆积如山的苇草,三十多家苇板加工点机器隆隆,待货外运的车辆排成一字长龙。河口农民加工苇箔、苇帘、苇苫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更快,成为山东最大的芦苇生产、加工基地。河口区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仅苇板加工一项,年创利税5000多万元。外地客商也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投资建厂。福建客商叶延青投资建立的新世元芦苇有限公司已成为当地芦苇产业的龙头企业。东营华泰集团、潍坊晨鸣集团也分别与该区签订了5年的芦苇购销合同。为使芦苇品种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该区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芦竹试种并获得成功,2004年全区发展芦竹5000亩,芦竹已渐渐成为了一项支柱产业。

人均一亩冬枣园

冬枣是我国枣类资源中稀有名贵的鲜食品种,河口区是黄河故道所在地,宜林宜果。为此河口区把发展冬枣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提出了“以枣为业,以枣富农”的发展思路,鼓励群众发展冬枣生产,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之路。目前,全区已发展冬枣10万亩,建成2万亩国家级绿色冬枣示范园,20个2000亩冬枣示范大方,实现了人均一亩冬枣园。“河口无处不见枣”。河口区建成了东营市最大的枣业生产基地。同时,这个区还新建冬枣批发市场和金丝小枣加工厂及冬枣保鲜库多个。以河口金翰林果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冬枣生产和营销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冬枣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创品牌,增效益。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入海口”、“鲁北”牌冬枣商标。品牌冬枣身价倍增。杏行村枣农文如河喜滋滋地告诉笔者 “不瞒你说 俺家栽了10亩冬枣树,前年纯挣了5万元,去年贴上商标后收入了10来万哩 多卖了一倍多。”目前,河口区已建成了以枣业为主,兼有苹果等杂果的林果之乡。

畜牧养殖富农户

河口区拥有广袤无垠的三角洲大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草场面积146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67万亩,人均占有草场20亩,均占全省之首。该区在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中,以区域化、专业化、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以引进良种、推广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值,以完善市场促进整个畜牧业发展。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众村成基地”的发展路子,培植了一大批专业乡、村、户。目前,全区已发展畜牧专业村50个,专业户1236个,建成畜牧示范小区30处。去年,河口区畜牧业年产值近2亿元。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由过去的25%提高到现在的35%,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48%以上,畜牧业生产成为了全区农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水产养殖做文章

河口区临河濒海,海、淡水水面广阔。他们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发挥海洋滩涂及淡水资源优势,制定了“立足长远、切块开发、高产高效”的水产业开发指导思想,将全区水产业开发分为淡水养殖、滩涂开发、浅海护养、海洋捕捞等4个模式。去年全区护养文蛤资源50余万亩,其中精护13万亩,文蛤养殖面积达到了20000亩。过去因掠夺性捕捞而日渐枯竭的文蛤、毛蛤等贝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在捕捞生产上,河口区鼓励支持渔民向深海远海进军;在养殖生产上,由滩涂养殖向浅海水域拓展;在海产品加工和流通上,由产销腌制品、初级冷冻品向产销高附加值产品和鲜活海产品转移。淡水养殖业实现了破题,共实施“上农下渔”项目5.5万亩,全区淡水养殖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

在河口区97万亩滩涂上,卤虫养殖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滩涂开发养殖项目。近两年来,国内外客商投资河口区滩涂开发养卤虫的项目18个,投资金额过亿元,开发面积30多万亩。目前,有美国、日本、泰国、韩国以及台湾、江苏、辽宁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与河口区水产业开发,河口区渔业已由传统的资源捕捞型向高科技、综合养护型现代化水产业转变。这个区已经发展起10多处水产交易市场,从事海产品捕捞、运销的有2万多人。全区水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芦苇、畜牧、冬枣、水产四大生态农业的迅猛发展,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河口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昔日荒凉的盐碱地,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据有关部门统计,仅靠近黄河入海口的万亩湿地上,就栖息着269种鸟类,其中濒危鸟类有40种。联合国官员来这里考察时,把这块新湿地形象地比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