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形上形下 思字觉神――读石虎画作

2004-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方舟 我有话说

7月27日,石虎绘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从1984年认识石虎到现在已整整20个年头。20年弹指一挥间,都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

坐在一起不免感叹。石虎常叹自己十数年的海外飘泊生活,自嘲为生活计不得不违背“画不从商”的原则,用画换取银两。但凭心而论,石虎并不是一个爱钱之人。他生活得随意、洒脱、轻松。有钱了,一不购房,二不买车,三不想着法子去“生钱”。他从不为物欲所累。当今画坛,很少有他这种方式生活的人。有多少人成了名,有了钱,思考的便不再是艺术。石虎不同,石虎在商业层面的运作(或被运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功,均非其本质的一面。因为石虎的思考始终没有离开学术,石虎的绘画始终没有离开时代的课题,这是他与那些单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画家的根本不同之处。

面对石虎的艺术,一个最直观的反映是其语言的丰富多变性、叙述的随意自由性。他可以在一张白白的宣纸上毫不经意地幻化出多种艺术效果。其笔法行踪的诡秘、制作程序的繁复、多种因素的交叠并置及融会整合,都让人觉得神出鬼没、不可琢磨。因此,要想解析石虎的艺术,单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阐释或从形而下的语言层面分析都不免以偏概全。如果不能从语言层面上层层剥离,就无法体悟其画中玄机;如果不能从精神层面上阐幽发微,又难以宏观其本土文化立场和思维的立点。

作为一个画家,石虎首先注重的是在绘画本体――“语言”层面上的开拓。他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画成名作《非洲写生》时,他已经有了一种选择语言的自觉意识。他选取了一种易于被多数人接受的方案,在获得成功之后不久,他即放弃这套表现方法,在画西双版纳时采用了另一套方法,从而遭到许多人的不理解。石虎的艺术主要在水墨和重彩两个方面。有时也作油画或书法作品,但无论使用什么材料和作什么作品,他的艺术均由两个最重要的元素组成,即线条与色彩。也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他建构起了自己的艺术殿堂。他由笔和运笔方式的革新,对“线性”做了创造性的“书性”开拓。为强化这种“线性”的“书性”特质,以及“书性”的非理性特质,他的线常常不是对形象的建构而是对形象的解构和破坏,从而把线发展到一种“由具象到空无的形象延绵”。这种空无的无限性的“象”,正是老子所说的“无形”之“大象”。

我曾有一种疑惑:作为一个艺术大家,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我由石虎得出结论:应该是既能在形而上的层面思考、拓展,又能在形而下的层面发掘、潜行;既能在艺术本体之外寻根探源,又能在艺术本体之中极尽能事。这样的艺术家才有可能成为深思远虑且脚踏实地的大手笔。乐此不疲于高谈玄想的是哲人,斤斤计较于一刀一斧、一笔一画的是工匠,而能兼具这两种本领的才堪称为艺术家。在我来看,石虎正是在这样两个层面上下穿行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