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坚持科学发展观

2004-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全面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注重经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和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在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发展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在社会发展的诸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其他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或手段。其次,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是一切发展的规划者、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使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人的活动又是发展的动力,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财富,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再次,人是发展的最终检验者。人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社会能否向前发展,而且也是检验社会发展的标准。

坚持全面发展,就要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还包括人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与之相适应,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既定方针。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要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际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国内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 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在党的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我们要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兼顾的极端重要性。

统筹兼顾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就是要革除一切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必须纳入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逐步加以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要不断推进改革与发展,就要求我们在谋略上必须把各个环节和方面统筹兼顾起来,离开统筹兼顾,改革与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协调性就不能实现。

坚持统筹兼顾,在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解决好“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也是我们党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统筹城乡发展要正确处理农村自身建设与以城带乡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三农”,“三农”问题的根源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的对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来加快对农业经济的改造。一方面,加快农村发展要切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来加大政策保护、扶植农业的力度。要妥善处理农村土地问题,严禁滥征滥用,防止和克服一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无所凭依。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必须与农村保持协调关系。要防止一味追求大规模和高标准的弊病。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城市资源向农村投入。要将城市的就业通道向农民敞开,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富余农民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要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义务教育和税务等方面的制度。

统筹区域发展要正确处理“两个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党中央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及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坚定不移的。已经相对发达的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有利于更好地支持其他地区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中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中部崛起。按照这个战略部署统筹区域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好两者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这就要求经济与社会必须共同发展。要切实解决好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高度重视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经济发展要充分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治理污染、保护生态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节约。要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我们要继续做好“引进来”工作,但我们的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是扩大内需,充分发挥自己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有利于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要特别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要善于趋利避害,增强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能否做到“五个统筹”,是衡量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五个统筹”视野恢弘、思想深邃、包容深广,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到“五个统筹”,不仅对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驾御复杂事物的素质。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的,“五个统筹”从理论上说是要整合利益和价值,使其达到有序。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备驾驭复杂事物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二是要有抓住机遇、化解风险的能力。执政者的机遇意识关系到民族兴衰、苍生祸福,机遇意识的培养需要有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三是要有综合治理的才能。“五个统筹”的发展观是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执政者的统筹活动所面临的“具体”都是活生生的整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9页 “五个统筹”从根本上说是综合治理。就空间序列来说,是要确保人与自然共同有序进化,是综合;融入“世界历史”进程而又确保中华民族的个性,是综合;而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也是一种综合。“五个统筹”就是五大综合,这五个综合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综合都依赖于其他四个综合,缺失任何一个综合,全部的普遍联系之网都会被撕裂。因此,能否做到“五个统筹”,是对执政者综合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四是要有把握全局、多谋善断的谋略艺术。“五个统筹”是驾驭发展的智慧,要求于领导者的不是工匠式的技艺,而是高超的谋略。深谋缘于远虑,远虑就要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在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关心人,不为人民大众着想,那么它代替资本主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是有深刻教训的。前苏联东欧剧变,原因很多,但不关心人民群众、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根本宗旨也就成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遭受挫折的教训。当我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好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服务。我们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我们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所以,要始终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始终坚持用是否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既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所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们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权为民所用,就要把人民赋于我们的权力用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的党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只有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我们才能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情为民所系,就是要求我们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脉相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当作自己的安危,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当作自己的冷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最直接地体现在利为民所谋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我们都必须给予全面的关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看做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目的,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把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作为我们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的发展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虽然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执政理念,应当坚定不移地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能不能坚持和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源泉所在,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执笔:张武、陈昆满、喻承久、向德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