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关注并参与音乐活动,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把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的确,兴趣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力、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使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
首先,音乐课在学校基础教育中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在重视的程度上显然不如其他升学考试科目,学生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科目。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形同虚设。
第二,对音乐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孤立地把音乐课看作是纯理性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训练,削弱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唱歌为主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为目标。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教授下音符的时值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唱谱仍然是无节奏无音准,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根本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音乐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灌输式、模仿式的方法占据着大多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这样就封锁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第四,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一些中小学生的家长往往让孩子过早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不顾孩子的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不按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让孩子被迫致力于技术的训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
对学生来讲,音乐首先应该是生活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概念,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他们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首先,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据调查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电视、VCD、DVD等渠道获取流行音乐的信息,而这些流行音乐良莠不齐,势必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冲击。面对挑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把课堂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生活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演唱、视唱、理论等 把那些好的时尚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来,逐步培养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要改变教学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被动模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对音乐兴趣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上,而且更体现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
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助互动、自由和谐,共同体验、创造、分享音乐美的过程。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了解并适应学生的兴趣、情感、心理、个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持不同的观点、意见。最终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终身享有音乐带来的乐趣。
第三,建立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音乐活动,是激发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参与”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任何负担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充分享受参与的过程,才能进一步地强化学生原有的兴趣。
第四,享受成功,是保持学生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即使做的不是很好,只要他努力做了,就值得肯定。把握知识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能够使学生持久地保持音乐学习兴趣,更增加了音乐学习的动力。
音乐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重要的是使孩子们不要把学习音乐当作一件苦差事,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使音乐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作者单位:东北师大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