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冰山上的新来客

2004-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通讯员 魏春 我有话说

巍巍帕米尔高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发生地。在这里,驻守着一支全军口岸海拔最高、边境巡逻线最长、惟一因道路险峻而骑牦牛巡逻的边防连――红其拉甫边防连。

55年来,一代代守防官兵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风雪帕米尔高原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

的钢铁边关。今年6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该连“卫国戍边模范连”称号。

铸就钢铁边关

“红其拉甫”是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终年积雪,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边防连官兵把每一次巡逻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去年9月,连队要到吾甫浪沟点位巡逻。正打吊针的连长杨波拔掉针头,带上7名战士就出发了。这条巡逻线山势陡峭,坡度大多在六七十度以上,军马派不上用处,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成了惟一巡逻工具。

小分队翻越了八座大坂,行进至离目标点不足2公里时,狂风裹着鹅毛般大小的雪片,鞭子一样抽打在他们脸上,牦牛在暴风雪的淫威下死活不肯前行。杨波只好牵着牦牛在坡度七八十度的半山腰上前进。刚走过一段碎石路,他脚下一滑向下倒去。幸好被十几米外的一块大石头挡住,他才没有滑下山沟,但他已被撞得伤痕累累,当场昏了过去。

当他清醒后,看到战士正将他往山下送,他第一句话就是 不能因为我而不到点位,这是失职。说完,他挣扎着又一次向山上爬去。最后的一段路,杨波把自己用背包带拴在战友的身上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冰山之巅。当他们用被碎石划得血肉模糊的双手轻轻抚摸界碑时,战士们都流下了热泪。

近十年来,尽管连队先后有32位官兵患有心脏病、肺水肿等多种高原疾病,18名官兵落下终身残疾,6匹马、13头牦牛因劳累过度而死在巡逻途中,但连队却连续22年无事故、无案件、无边境涉外事件,用自己的钢铁精神铸就了祖国坚强的边关。

锻造知识英雄

高原的夜晚是漫长的,但连队的夜晚是繁忙的。每当夜幕降临,连队学习室里总是透出光亮。

这里没有电灯,战士们就点亮蜡烛,在荧荧烛光下刻苦学习。有的在看军校考试书籍,有的头戴耳脉读着英语单词,还有的战士吸着氧气在没有连接微机的键盘上练“盲打”……

翻阅连队军官履历表,红其拉甫边防连带兵人个个是大专学历,连队80%的战士参加了函授。指导员井海滨说 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知识守卫和平,已成为当代红其拉甫戍边人永不懈怠的追求。

连队根据战士不同的文化程度,成立了文化补习班,分层次组织文化补习。他们坚持每周利用两个晚上进行文化学习,定期邀请驻地学校教师进行辅导。坚持开展“每日一句”双语学习活动,每月请会晤站翻译授课讲解,鼓励官兵自学英语、乌尔都语。

阿布拉江刚入伍时一个汉字也不识,连队专门为其制订了汉语学习计划。现在他已成为帕米尔高原优秀的军中“翻译”。连队60%的官兵都能用英语或乌尔都语作简单对话,80%以上的官兵会微机操作技术,45名官兵取得了大、中专学历证书,12名战士提干,32名战士考上了军校。

真情献给群众

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地距县城较远,牧民们求医治病有诸多不便,边防连的军医便承担起义务为牧民们看病的职责。无论路途远近、天气好坏,都是有求必应,用爱心连通了军民桥,密切了军民情。

去年3月一场大雪后,军医刘忠银背着药箱深入牧民毡房巡诊看病。八天时间,他走访牧民30多户,医治病人40多人,返回连队后因过度劳累倒在病床上。就在这时,九道班牧民巴也提克一家五口突发急病。接到报告后,刘忠银不顾自己的病痛,连夜骑马赶到巴也提克家,3小时后当他带着满意的笑容走出毡房时,一场大雪从天而降。风雪掩埋了路标,刘忠银辨不清方向,只能凭感觉判断连队的位置。凌晨4时,刘忠银在距连队二公里的地方与营救他的战友相遇时,他的双脚已严重冻伤。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总算没有留下残疾。

近年来,红其拉甫边防连先后出动2500多人次参加抢险救灾,为2800多名牧民巡诊治病,被塔吉克族牧民群众誉为“雪域高原的活神仙。”(本报乌鲁木齐8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