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甬剧《典妻》的艺术成就及学术意义

2004-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韫石、钧瓷编辑整理 我有话说

2004年7月1日,中国戏曲学会在宁波举行颁奖仪式,授予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中国戏曲学会奖”。次日,中国戏曲学会、宁波市文化局、《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召开了甬剧《典妻》学术研讨会。《典妻》的主创人员介绍了创作构想和艺术追求。来自北京、杭州

、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戏剧专家50余人,就《典妻》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专家的主要论点记述如下:

甬剧《典妻》与地域文化

宁波市文化局局长史小华说,甬剧作为宁波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独特载体,在其形成过程中,深受浙东地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和积极推动,使它具有关注市民心理、情操和审美趣味的艺术个性,具有民主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品格。《典妻》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创作、生产的全过程中,我们自觉从浙东文化沃土和“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自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自觉以现代的艺术视角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画手法,既直面主人公物质的贫苦与困乏,又深入人物内心精神的痛苦与屈辱层面,形象地再现了一位人性倍受摧残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悲剧性命运。《典妻》既具有宁波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又具有开放、现代品性,因此,宁波人看了感到亲切,外地人看了感到独特,外国人看了感到新鲜。

编剧罗怀臻因出国访问未能出席研讨会,他在书面发言中说,地方剧种是地方风情的传承,是城市历史声音的遗留和延伸。宁波的甬剧和天一阁、天童寺一样,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典妻》在改编过程中从地域文化和戏曲传统中汲取了灵感,同时也是努力使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一次实践。

舞美设计周本义说,他和导演曹其敬一起到柔石故乡去体验生活,从乡村景色中体会到地域的特点,他们感悟到,那疮痍大地,那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那长年潺潺不息的街旁流水,都与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把物境变为心境,在舞台上营造出既有地域特点又有诗意美的风格。

以小说为起点的新创造

很多代表的发言都认为,革命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深刻反映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优秀作品,它为戏曲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甬剧《典妻》忠实于原著精神,运用小说的基本故事框架,但在主题思想的发掘、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风格的强化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单三娅说,《典妻》的创作体现了三个发掘:发掘了柔石的凄美故事,发掘了这么一段引人思索的历史,发掘了甬剧这样一个地方剧种。这几方面的结合就使它具有更厚重的意义。她希望这个戏能演很多场,能演很多年。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刘厚生说,中国戏曲有从文学名著改编的传统,但过去多是由长篇小说改编,而《典妻》是从短篇改编的。剧作家罗怀臻尊重原著,增删原著,丰富原著,把原著中似乎看不见的特殊戏剧性凝炼出来,为从短篇小说改编成大戏创造了经验。导演也坚持生活真实的底线,不追求浮面的紧张激烈,只清楚地把这特殊的戏剧性自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沈达人说,《典妻》的改编是以原小说为起点的新创作,它奉献给观众的是洋溢着地域文化色彩的一个女人的沉重故事,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爱,同时是对弱肉强食者的恨。戏剧以现代人的眼光描绘了被典到秀才家的皮贩妻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和煎熬,最后在风声、雨声、惊雷声里,演绎完为奴隶的母亲悲剧的一生。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通过与50年代沪剧《为奴隶的母亲》的比较,指出《典妻》更加看重的是人文蕴涵。在高举“以人为本”旗帜的当今社会,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需求,人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的生存环境和健全人格等都被放在了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地位。这时作这种已成为历史的陋俗的回忆,并且精心制作于舞台之上,就有关注和回应当下问题的现实意义了。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安葵认为,甬剧《典妻》是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又一可喜成果。新时期的剧作家更能体会原作所体现的文人观察社会和人物的独特视角,力求更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做到戏曲传统与“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

中国剧协艺委会副主任曲六乙说,《典妻》女主人公凄怆的心路历程,使人撕心裂肺。人格的失落,人生的迷惘,生命的挣扎与呻吟,命运的蹇楚与彷徨,凝汇成一个人学的命题:呼唤人的尊严!剧中摒弃了原作女主人公所谓幻想的描绘,出于母爱,她忍受着不能同时抚养双子的痛苦。三年期满,她主动离开地主家门。这意味着她不再忍受屈辱,开始拾回失落的人格。

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欧阳逸冰说,《典妻》打动人的是女人母性的情感:对春宝和秋宝无私而真挚的爱,这正是今人对70年前这部左翼文学作品作出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戏剧解读。

中国剧协副主席何孝充说,《典妻》之所以成功,一是它尊重原著,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二是它将这篇文学性强而戏剧性不强的小说改编成多场大戏,完成了样式的转换;三是在改编过程中,丰富深化了这个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形象,开掘拓深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欣说,剧本在人物设置方面,仅把妻、夫、秀才、秀才娘子四人作为人物来刻画,特别是把妻作为重点人物处理,这符合表现人物命运的需要。作者着力在情感和人的尊严方面展示这位奴隶般的妻,这位年轻母亲的生存状况和悲惨命运,使剧作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顾问李庆成说,《典妻》浓缩和集中了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妻等4个主要人物,将小说的叙述情节转换为具有特殊情境的戏剧场面、人物动作和对话,把在叙述中描写人物性格变换等从戏剧动作和对话中刻画和表现人物,保持了生活逻辑、戏剧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一致性,增强了令观众感兴趣的戏剧性。

剧作家顾天高说,该剧在艺术审美方面很精细,小说提供的情节都得到尊重。剧中大娘的虚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她内心的痛苦,秀才性格把握得也较准确。但最吸引人的东西是舞台呈现的美,美的东西必定是有观众的。

剧作家胡小孩认为,《典妻》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最好的戏,全剧是一个悲剧,对中心人物“妻”的性格刻画,是通过两个喜剧人物(秀才和大娘子)来完成的。《典妻》中强烈悲剧色彩的体现,是与剧中的喜剧人物和喜剧情节分不开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刘祯说,《典妻》对人物的把握基本准确,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时代的环境、地域,并使原作比较散的关系和慢的节奏趋于集中和紧凑。妻、夫、秀才、大娘几个人物比较真实,有着较深的生活基础,彼此之间互为关系,同构戏剧与矛盾。

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戴云说,作者对秀才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多层面的剖析,对原著的“秀才赠戒”的情节进行改写发挥,加强了戏剧效果,为日后因戒指引起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通过这枚青玉戒指,将秀才性格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生动地展示出来。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郭汉城说,《典妻》是悲剧,描写了“妻”的母性的伟大、人性的光辉。他认为还应将这种母性作进一步发掘,使这个悲剧更具时代精神的内涵。具体地说,是要在不违反历史真实和原作精神的情况下,把描写重点放到“妻”为了改变儿子的奴隶命运而进行的自我牺牲上来,使人性更充实、更崇高、更具激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营造凄美的舞台诗意

《典妻》导演曹其敬在会上谈了自己的导演构思和艺术追求,她说,小说原著带来了先天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罗怀臻改编的剧本由过去着重通过表演叙述复杂的戏剧故事,改变为通过简单的情节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这部作品更强化了抒情性。《典妻》表现的是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人物少,场面小,因而这个戏追求的是精致化,力求精致、精到、精美。我们立足于当代审美理念,明确舞台美感追求,并进行多方面的借鉴与吸收,努力丰富表演手段,使该剧达到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舞台综合艺术的完整性,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观赏性。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徐晓钟认为,导演成功运用多种舞台艺术手段,营造出多层次、多形态的心理空间,深刻而动人地开掘出人性内涵,提高了演出的文学美和舞台艺术美,并在作曲、形体设计、景、光诸方面的协作下,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创造出一系列美的、有民间舞蹈风韵的肢体语汇。其舞台美术的美学特征是用具象构成象征,提供出这个戏所需的两种对立美学属性―――“具象与抽象”,“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自由流动与灵活转换的可能。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薛若琳说,导演曹其敬将这出人物较少的戏赋予了较多的艺术个性。“妻”在回家路上产生对两个孩子的幻觉,用不同灯光色彩来切换,“妻”的上轿、下轿、跑路,运用戏曲韵律化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同时,气氛音乐、场景音乐都为烘托和渲染悲剧情绪发挥作用。大幕拉开后弥漫的满台大雾及真实的涓涓流水,这种对水和雾真实而艺术化的处理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的,体现导演对全剧悲剧意蕴的总体追求。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说,《典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组动态画面的重复和对比:一是大门墙的设置和“妻”的进门、出门的生动表演,使“妻”的命运视觉化,含有强烈的戏剧性;二是“妻”离家和回家时,用强光照射她跪在石板路上呈圆形,周边一片黑暗,这样既为场景变换作了灵动的切割,又把“妻”先后两次失去儿子的痛苦作了强化。三是开幕与落幕的画面:远山、破屋、流淌的小溪、迷蒙的烟雨,迷蒙中的亮点,是迸发着母性光辉的“妻”。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蕴明说,全剧在导演的总体把握下,营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随着剧情的展开,一种对立中伴有宽容,凄苦中蕴含温馨,哀婉而不绝望,无奈而又抗争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悲剧冲撞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饰演妻的王锦文,以她幽咽醇美的歌声,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的人物情态,自然流畅而又中规合矩、富有韵律感的动作身段,将一个忍辱负重、外柔内刚、凄楚动人的慈母形象长久地铭刻在观众心上。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叶长海说,《典妻》的艺术创作状态非常自由,该歌唱时,尽情歌唱,宜舞蹈时,畅意舞蹈;该写意时,则大写意―――舞台写意景观、灯光所表达出的“情意”,是一种如同音乐般抽象的想象中的情意;宜写实时,也不妨大写实―――一缕缕清清的流水,以“真实”的动态增添了舞台的活力与情趣。江南山水的柔美,自然界鲜活生命的流动,反衬了现实社会僵死般的黑暗,又让舞台及观众心里始终保留着一脉清纯。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戴英禄说,女主人公舞台形象的塑造在她与丈夫、秀才、秀才娘子的人性冲突与对比中完成,她的悲惨遭际,构成全剧戏剧冲突的主线。特别是女主人公别家时一把雨伞,归家时一顶轿子,使演员对角色内心感情的表达有了戏曲化的外在凭借,充分的唱做安排有了合理的依托,加之调度、音乐、灯光等艺术手段的综合启用,营造了令人难忘的艺术氛围。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蔡体良说,舞台上的青石板及潺潺溪水,突出了观赏性,造就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青石板光洁、坚硬、冷峻,流溪如泣如诉,这不只提供了演出所需的一种空间形式,也意蕴着一种哲理象征。有节制、有节奏潺潺流水的介入,宛如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既可视作“妻”流动着的心理情绪的外化、生命的宣泄,又是“妻”命运的见证人。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孙松林说,作曲汝金山、戴纬从生活、剧情、人物出发,运用甬剧平、紧、叠、滚的曲式结构并有所变化发展,准确真实、深刻细致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全剧运用江南地方特色的音调和现代音乐技法,通过各种不同特征的乐器引奏、领奏,男、女声伴唱来渲染、烘托,宣泄了女主人公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心情。王锦文是用心在演,用心在唱,她以朴实含蓄真实动情的演唱,树立了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典型的凄美形象。

中国剧协编审安志强说,该剧唱腔发挥甬剧音乐擅长用节奏、速度的变化来蓄势的特点,并在乐队伴奏中适度地介入西乐因素。归家路上,女人的大段唱腔是述说式的,甚至是轻声软语,而乐器的伴奏则是时而凸现弹拨乐的撩动,时而凸现弦乐的抚慰,轿夫的号子声槌击着她的心,女声的无字吟唱揪动着她的心。我无法分辨哪是伴奏,哪是演唱,感到舞台上的流光曳影都是跳动着的音符。

戏剧导演王复民对《典妻》的舞台艺术各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他称赞主演王锦文能跳出甬剧这个狭小的圈子,去鸟瞰更高的戏剧之巅,反过来又为甬剧服务。她最大成功之处一是真正理解了旧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二是深切的内心体验与形体表现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中国戏剧》副主编姜志涛说,《典妻》的音乐、舞美、灯光都为戏剧氛围的营造、主题立意的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曲和乐队也为气氛的烘托、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乐队除原有的民族乐器外又增加了西洋木管和弦乐,丰富和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使得特色浓郁的甬剧唱腔有了时代感,也更具交响性。更可贵的是灯光还参与角色的创造,外化了人物的心理。

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万素说,《典妻》充分调动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画面处理、舞台切割、灯光语汇、音乐唱腔和声配器等多元技法,让画面、音响取代语言,以意象营造氛围。该剧将人物内心情绪物态化,变成可见可感的视觉形象,丰富了剧种现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增强了视觉艺术魅力。

小剧种蔚为大气候

《典妻》的成就对于甬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得到戏剧专家的充分关注。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季国平说,甬剧是宁波的名片,它的振兴对宁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典妻》是编、导、演、音、美的优化组合、准确定位、坚持创新、精心打造的结果,该剧有着浓郁的浙东文化底蕴,鲜明的剧种个性。它富于时代气息、现代神韵,深受都市观众喜爱,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曲。其创作经验,为地方剧种的现代化、都市化和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会长康式昭说,《典妻》相对于原著,有提炼,有升华,有发挥。其舞台呈现精致巧妙,导演手法流畅细腻,演员整齐,主演尤为出色。《典妻》的成功提高了甬剧这个小剧种的文化品位。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曲润海说,作为“天下第一团”的甬剧团,要想在当今激烈的演出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与剧目同样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造就、凝聚、保护。稀有剧种在它的发展还不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艺术水平旗鼓相当的中小规模的演出队伍,这个演出队伍可以放在艺术院校办定向班,也可以随团培养。甬剧团也要在罗怀臻、曹其敬的带领和影响下逐步形成宁波的创作集体。

上海交大教授谢柏梁说,民间小剧种要升华为具备现代气息、都市情味的大格局,在其地方情韵和传统特色的前提之下,必须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典妻》有全国著名艺术家的加盟,使该剧的成功得到保证。该剧从剧目创作、演出机制到人才培养、经济回报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立足本土,接续传统,面向现代,走进都市,以精品大作赢得知音。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甬剧《典妻》清丽、凄美、深沉的风格。他认为,甬剧这样一个起自滩簧小戏的地方剧种因为这部作品,因为它在其中所显示的成熟的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使之成为东南沿海为人瞩目的剧种。从这个角度说,这部戏功莫大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典妻》是一部优秀的戏曲剧目。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市艺术剧院狠抓剧目建设,一定会带动甬剧的剧种建设。大家祝愿这个“甬剧唯一团”的繁荣发展。同时,与会专家也指出,任何一部戏曲力作也都存在不断攀登、继续打磨的任务。《典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相信今后经过加工完善,将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