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点认识

2004-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振国 我有话说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贯穿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线索。邓小平最重视发展,反反复复讲发展。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了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邓小平对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作了大量的论述,得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结论。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关系新变动的基础上,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认为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是可能的。

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从经济角度来讲,很难说发达国家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发展中国家五十多亿人口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发展适应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不仅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邓小平还从全人类利益的高度论述发展问题,他提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说,发展既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又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二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陆续获得独立,为了摆脱贫困,巩固政治上的独立,都开始推进自己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到上世纪60年代,科技革命继续发展,进入战后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国家利用两次机遇,加强自身的发展,获得明显的成效。日本正是抓住了这两次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到了70年代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发达国家纷纷研究调整发展战略,特别是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以高新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深刻地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当代的自然科学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要求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支持和指导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新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着发展的潮流,发展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发展壮大自己。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他还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集中概括,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论断突破了以往侧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思维方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全新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认为,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邓小平深刻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性、必要性。

基于我国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认识,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如何解决好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大问题,中国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其他生产、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只有解决生存问题,才谈得上发展政治、文化事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存问题,除了吃喝问题,还有穿和住,即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一段时间内,短缺经济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必需的生活消费品也是凭票定量供给,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够格”首先是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基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道理既浅显又深刻。

邓小平规划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设计的,这就是“三步走”战略。即到八十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五百美元,达到温饱;到二十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达到小康;到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十分重视GNP的增长,这是反映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今天,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要防止片面追求GDP,但又必须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实现其他指标的经济基础。邓小平的发展理论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同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论是有原则不同的。经济增长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等问题,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则包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强调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强调发展科技、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过程中,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他重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重要观点,都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讲的,没有经济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就会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才有可能提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不能单兵突进,需要社会发展、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支持。

三、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确立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工作重点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又一个基本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又是对国际上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对当代国际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准确界定了改革的性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是第二次革命不同于第一次革命,不是改变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对体制的革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的道路。邓小平特别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诸多弊端,集中起来是排斥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只重视政府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以至于计划调节违背经济规律。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为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向,扫清了思想障碍,使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改革与对外开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新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要求“实行开放政策”,“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他认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他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人家封锁我们,我们没有条件实行对外开放。现在有了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地确立了发展的地位、发展的重点、发展的路径,构成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体系的主体框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