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筑社会主义文化的钢铁长城

2004-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玉娥 我有话说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在

市场经济体制构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捍卫文化主权,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当今中国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问题,他明确强调:“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捍卫社会主义文化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和核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时代框架;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大胆主动地吸取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基石。”这些思想,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维护文化安全,抵御文化入侵,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引导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又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应该说,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并不是坏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状况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关键是“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在与世界上各种文明和文化形态相互影响中,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物化的结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根基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源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个失去意志的民族是不会得到安全和尊重的。确保国家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公民责任感,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可动摇的底线。弘扬民族精神关键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提高国人素质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美国、日本、韩国对此都非常重视,提出了对国民进行终身国史教育的计划,而且对新移民进行国史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加入国籍。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传播民族文化关键是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向世界展示我国人民的基本价值观念,争取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为我国争取良好的文化安全环境。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富于文化创新活力的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更要高扬创新的旗帜。一是内容要创新,特别是重大文化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创造,要在人民实践基础上努力创造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提出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有意义的重大文化主题;二是形式要创新,如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题材、体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宝库等;三是手段要创新,采用新的创造手段和传播方式,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四是体制要创新,这种文化体制,要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具有强大的创新机制,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既要遵守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五是制度要创新,要制定文化政策,设置文化屏障。对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实行一定限制,以维护我国最根本的文化利益。如提高设备的价格,禁止家庭、饭店安装卫星电视天线等等。总之,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观念,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安全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化建设的强大促进作用。未来社会是高新科技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有力杠杆,对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类先进文化的水平和程度;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广泛地用于改进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发明都不同程度地给封建迷信以打击,大大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都会对先进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因此,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中,我们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世界竞争中,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会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带来巨大威胁。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增强综合国力。发展是硬道理。当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可以多次开发、不断转换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的影响,已愈来愈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1993年,美国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版权业产值已占GDP的37%。1997年,娱乐业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支柱产业。目前,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英国艺术业拥有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也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为抢占21世纪经济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中国也必须建立强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加快进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要实施文化资源战略,根据总体发展目标,优化配置资源组合;要实施文化企业战略,通过企业优势走向产业优势;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建立新的人才机制,培养、集聚文化产业优秀人才;要实施文化市场战略,面向世界和现代化的前沿,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拓展本国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国家文化的安全系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