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胸中成见尽消除 一气如云自卷舒

2004-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易安 我有话说

陈伯海先生在其主编的《唐诗学史稿》后记中写道:《史稿》的面世,“是我的唐诗学书系的有机组成……这套书系以引论发端,以史稿收结,有资料,有观点,有作品,有论评,也说得上大体完整。虽未

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以整体结集的形态展呈,而20年来的宿愿终有所酬现,近半辈子的心力未曾化为乌有,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书系包括《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年版)、《唐诗论评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我们今天见到的《唐诗学史稿》。

陈伯海先生对唐诗学术史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与众多的具体作家和作家群研究不同的是,陈伯海先生对唐诗学和唐诗学术史的关注,一开始就注重整体构架,充分重视前人对唐诗整体的关注点。《唐诗学史稿》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唐诗学术发展史,这不仅因为它以历史的顺序全方位地勾勒了古典唐诗学的演进历程,更重要的是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方法的运用过程和演变,并提示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趋向。全书的篇章凸现了他对古典唐诗学发展的整体判断:分别由唐诗学的萌生、成长、盛兴和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组成。

唐诗学史取材范围的扩大,无疑是近20年来史料工作的硕果体现。当年“学术史篇”比较注重的是“选学”和论评两大类(包括诗学著作),这是不同时期各家唐诗观的集中体现。随着资料搜集的拓展和积累,《唐诗学史稿》从选本、编集、注释、考证以及批点、评论中发现了足以显示各种唐诗观的重要史料,大大丰富了对历代唐诗学的观察角度。此外,历代诗人的拟唐创作实践也成为关注的对象,如金代赵秉文、李纯甫对唐人诗风的细腻把握,提供了他人尚未重视的诗学现象。论评资料的收集范围颇广,也发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如读到沈括有关音律与唐人创作的看法,令人联想到明代“格调论”与北宋时期诗乐论的渊源关系,极能发人深思。书中这类精彩之笔,不能一一枚举。相信关心这个课题的学者,读来自会生发出启迪良多的感叹。

如果说,当年《唐诗学引论》中的“学术史篇”还仅仅是“初步理出一条史的线索来”,而《唐诗学史稿》的写作,则进一步明确了是将历代有关唐诗的研究活动看做对唐诗传统的一种接受,从而确立了接受学的研究方法。严格地说,古典唐诗学的进程,并不存在我们今天这样宏观的理性认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唐诗传统有不同的舍取角度和方式。《唐诗学史稿》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当中,客观地攫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导性的唐诗接受群体,描述唐诗传统的变异性,从而对唐诗接受中种种不可思议的文学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诠释。我认为,一部学术史的成功,除了史料的积累和运用,更关键的在于方法的确立和运用。《唐诗学史稿》的成功也应当归结为运用接受学的原理,准确地把握了历代读者对唐诗的接受关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就唐诗学领域而言,接受范式关涉到观念体系、审美情趣、文化修养、资料积累、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乃至阅读习惯、表达形式众多因素,而其核心内容为人们心目中有关唐诗的观念及其方法,尤以观念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考察唐诗研究的成果,也必须注目于各种形态内里含藏的唐诗观,以此为基点来观照唐诗学史的整体走向。”这样的研究理念与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价值相当,同样会给学界带来深刻的启迪。

《唐诗学史稿》陈伯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