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国旗在春风里飘扬,两间崭新的校舍点缀在山间。明亮的教室里,两鬓斑白的老教师何福生正带领20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春》。这里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田枧小学。
田枧村是道县的贫困村,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来这儿工作,村里的学生通常要到10多公里远的外村上学。1976年,17岁的何福生高中毕业
田枧小学一直在村里的旧祠堂上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旧祠堂成了危房,梁柱倾斜,墙体的裂缝越来越大,随时都会吞噬学生的生命。每逢刮风下雨,何老师只好把学生带回家里上课。这种“游击战”既不利于教学又无法保证学生安全。为此,村干部的门槛都被何老师踏破了,但贫困却使得村干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着越来越危险的教室,何老师急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头萌生:走出去,向在外工作的学生和在外打工的乡亲“化缘”,一定要筹集资金,重建学校。
1999年暑假,何福生给在外打工的村民写了50多封信,向他们通报村小学已成危房的情况,请求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村小的扩建改造给予捐助。一些村民解囊相助,这个暑假,何福生共筹集4000余元,但对建校杯水车薪。寒假一到,何福生带着妻子烙的一袋烧饼,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外出“化缘”的征程。何福生先到永州、长沙,然后西进广西、北上浙江,向在外打工的村民筹集资金。
腊月三十,何福生顾不得与家人吃一餐团圆饭,就匆匆赶往广西永福,找在那儿打工的老乡何维礼。车到永福已是万家灯火,人生地不熟的他露宿街头,度过了除夕。第二天何维礼见到满面风尘的何福生,禁不住热泪盈眶:“您这份对教育的心,让我敬佩。”何维礼当场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2000元钱给了何老师。正月初七,当何福生带着乡亲们七拼八凑的1万多元钱回到村里时,父亲已因病去世了,何老师未能给父亲送终。站在父亲的坟前,何福生泪如泉涌向父亲叩头谢罪。
2000年暑假,何福生又南下广东求援。7月25日,他辗转来到增城,日夜奔波,疲惫不堪,为节约开支又有两餐粒米未进,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好心的当地人将他救起,得知他的情况后,在场的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何福生的义举得到了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支持,村小的规划、用地一路绿灯,村民也主动为修建学校出工投劳。2001年春,学校破土动工,何福生白天上完课就来到工地帮忙砌墙,晚上熬夜制作门窗。他还把自家筹备多年准备用来建房的木料拿来为学生作了40套新课桌。工程完工后,筹集来的钱已全部花光,还欠了工人1000多元工钱。何福生又把自家200多斤黄豆卖了和大儿子打工寄回来的1000元钱付给了工人。
2001年12月,学校完工,田枧村的孩子从此告别了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学校修好了,而何福生至今仍住在自家那两间破烂的土砖房里。何福生在外的弟弟多次打电话回来叫他别教书了到广东挣钱。何老师回答:“我走了,孩子怎么办。”
“教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会一辈子呆在田枧村为教育奉献我的余生。现在我的心愿就是给学校的操场铺上水泥,好让孩子们有个活动场地。”何老师对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