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服务宏观调控大局

2004-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我有话说

在加强宏观调控过程中,财政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加强收入征管,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中央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了财政收入在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的稳定较快增长。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430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1.7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0

.7%,增长30.6%,是近年来同期增收最多,增幅最大,完成进度最好的。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3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5%。

分税种看,进口环节税收、国内流转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强劲增长是拉动上半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进口环节税收比去年同期增加656亿元,流转税比去年同期增加1294亿元,所得税比去年同期增加658亿元,上述三个方面的增收占全部增收额的77.8%。

分地区看,上半年东、中、西部财政收入呈现出协调增长的态势。东中西部财政收入增长率都超过了20%。

据分析,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之所以增幅较高,除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加强征管的原因外,也存在出口退税结转等特殊因素。如果剔除这些特殊因素,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为23%,这个增长幅度也是比较高的。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今年上半年,财政部门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情况,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对财政政策相应地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的力度和结构。今年年初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并调整了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主要用于农林水、生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新情况,适当放缓了国债项目资金拨付进度。1-6月,累计下达国债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占全国国债专项资金指标(含上年结转475亿元)的15.64%。

此外,适当控制了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拨付进度。今年1-2月全国基本建设支出增长56.6%,3月份增长25.6%,4月份负增长11.8%,5月份负增长15.4%,6月份负增长3.3%。

为促进外贸出口,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除保证出口退税的正常需要、确保“新账不欠”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出口退税欠款问题。1-6月,全国共完成出口退税2398亿元,包括当年出口退税完成458亿元,以及中央财政通过库款调度归还出口退税历史陈欠1940亿元,已完成全部计划的96%,有效促进了外贸发展和出口的增长。1-6月份,我国出口增长36%,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在适当调整财政政策,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财政在支出项目安排上,本着有保有压、突出公共财政的原则,大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农业、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三农”投入力度,积极落实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农收费;明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全部实行无偿投入;认真落实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大力支持禽流感疫情防治工作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就业乃民生之本”。今年上半年,财政部门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今年中央预算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83亿元,比上年增加36亿元,增长76.6%,目前已拨付63亿元,其余20亿元为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上半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加了45亿元,增长11.5%;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增加86亿元,增长22.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加31亿元,增长19%。

对教科文卫事业发展,财政也加大了保障力度。上半年,全国教育支出增加213亿元,增长16.9%,比年初预算安排的增幅高5.8个百分点;科学支出增加37亿元,增长37.8%,比年初预算安排的增幅高27.7个百分点;文体广播事业费增加42亿元,增长23.6%,比年初预算安排的增幅高14.1个百分点。

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和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的加大,对加强宏观调控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协调健康发展。

财政部门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正确运用财政政策,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大力增收节支,继续加大对“三农”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央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