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2004-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傅骞 我有话说

数字化艺术是计算机多媒体在发展中孕育出的一个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神话。围绕着计算机开发的一系列辅助设备为数字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现代科技日趋走向人性化的同时,易于现代人信息沟通的“读图”方式便成为可能。因此,有人也把它称为一个读图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中高速浏览和

对视觉审美上的满足需要大量精美的数字化图像。因为人们费劲地看一段文字后需要记忆和识别,还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层次的理解问题。而当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以后,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还跨越了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字语言的屏障。数字化相机、数字化摄像机以及能处理这些数字化图像的计算机工作站应运而生。如何使用和发挥这些设备作用的是既懂得色彩、构图和造型,又具有非凡想象力并能把这种想象力在计算机上最终实现的人。数字化也提高了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率并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现代设计一百年来,只有与现代科技的数字化结合以来,设计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显现出艺术设计发展新的方向和生命力。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有关学习效率的研究表明:同样的知识内容,学生“听”一次掌握10%左右,“读”一次能掌握20%左右,而在一次互动的双向交流学习中,学生应该能掌握65%左右。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艺术院校里,未来的艺术课程将更多地使用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成为艺术设计教学中必要的设备,甚至是体现同类院校中是否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科技促进了艺术形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价值体系的建立,以至于科技与艺术设计结合的各种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这些新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艺术与数字化高科技技术结合并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成为目前艺术学科内规模速度发展较快,涉及现代科学技术较广,各专业门类较全,体系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学科之一。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带来了艺术设计工作的明显变化,并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而成为当今艺术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数字化图像、数字化绘画和设计,Internet的接入和网站的出现,形成了计算机数字化艺术和网络设计的兴起和快速传递。这些历史性变化表明,数字化艺术设计并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的演变。现代科技全方位地为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奠定了基础,而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也与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生存方式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以往习惯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如果说数字化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存意义,人性化设计则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有意思的是:人类出于对高科技的陌生感,因而赋予高科技产品以人性化的友好界面,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人性化的计算机和网络设计越来越多地有各种艺术形式参与其中,好的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了科技人性的一种外化与内涵,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合作与对话就有其更重要的意义。譬如,计算机和网络已由早期的“编写时代”进入了人性化的“设计时代”。在网页编写时代强调的是网页制作的简易性,由文字转换成网页是重要的课题,并不重视网页的设计美感。在网页制作已经演化为“专业化”的趋势下,加上网页编写软件功能的成熟,编写网页已不是问题,重要的反而是“网页画面和动态效果的设计”,强调的是艺术性,或是更进一步的“多媒体设计”。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人对设计的要求完全有可能进入到感觉的层面,形成了所谓的“感觉设计”,即为感觉的设计与非物质设计。如我们在对室内装修设计中,已开始更注重空间的设计。因此,设计已开始向着非物质的视、听等感觉层面上发展的趋势。当代科技和设计越来越向着以人为本的健康方向发展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