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井冈山,今朝更好看

2004-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文兰 刘福明 本报记者 王绍雄 我有话说

盛夏时节,记者在红绿交辉、树影婆娑的井冈山欣喜地看到 一拨拨新党员在黄洋界纪念碑前立下铿锵誓言,一群群青年学子在小井红军医院追忆先辈伟业,一批批企业精英在茅坪八角楼上领悟成功真谛。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色旅游看今朝。今年头7个月,井冈山市共接待旅游参观者9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1亿元,旅游业占了全市

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让革命圣地成为旅游圣地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亲手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井冈山精神。这里有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八十年代以前,这些让人引以自豪的革命人文景观并没有给井冈山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地方财政每年还要支付一笔数目不菲的维修经费。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井冈山人开始尝试利用革命旧居旧址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由此孕育而成。1995年“科教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思想确立后,该市适时响亮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宝库”的宣传促销口号,真正把红色旅游推向市场。为铸造井冈山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该市投资数千万元,对革命旧址、遗迹、纪念建筑等进行抢救维护,树立“大资源、大手笔、大市场、大发展”的红色旅游新形象。先后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行州红军标语群、步云山练兵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增强革命历史宣传的感染力;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再现了当年根据地最高领导人与井冈山军民团结奋斗的场景;先前只是战壕数条、残墙几堵的黄洋界如今已是绿荫蔽日,在绿树红花的衬映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红军哨口工事遗址更显庄严肃穆,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代表性景致。

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文物,该市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的收集,工作人员先后辗转云南、贵州、成都、长沙、杭州、武汉等地,收集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土地契约和革命先辈用过的手表、课本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馆藏文物增加了500余件。同时,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窗口”的讲解员定期举行讲解比赛,并实行末位淘汰,有效地提高了讲解人员水平,提升了基地的品位。

将革命精神寓于喜闻乐见的载体

把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适合游客心理需求、审美情趣的形态表现出来,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唱响市场的另一着“妙棋”。经过精心谋划,气势非凡的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继北京首展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在天津、杭州、上海等地进行巡展,累计观众近50万人次;数年不辍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使《天下第一山》、《井冈演义》、《将帅从这里诞生》、《走向井冈山》等一大批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的革命书籍相继出版;以《绣军鞋》、《请茶歌》、《十送红军》为主打曲目的红色经典晚会《岁月・井冈山》每晚为游客倾情奉献;“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备受青睐;红色圣地寻迹游、精神家园回归游成了炙手可热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与此同时,为实现红色与旅游的双赢与互动,该市还在风景资源和民俗资源的开发上狠下功夫。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气势磅礴的云海、飞流直下的瀑布、激流野趣的客家漂流令游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来自上海某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张毅感慨地说 “在井冈山身临其境接受教育,既净化灵魂,又怡养身心,真是一游多得,不虚此行。”

红色旅游大潮的兴起,还成了井冈山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的小井村,过去年人均收入仅300元,如今39户人家,有的经营工艺纪念品,有的开餐馆,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产业,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拥有上千平方米经营场所和数十万元资金的小井村农民黄谦淼深有感触地说 “是小井这块福地给我带来了发展机遇,是红色旅游热潮帮我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