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

2004-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正朝着“软着陆”迈进。在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实现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央行通过运用

准备金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政策“三大法宝”,使得金融机构信贷发行得到了有效遏制。

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本次调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转变?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主任朱青教授。

财政政策“保控并举”

“针对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有保有控’,在抑制经济过热倾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康分析说,从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中,体现了“有保有控”的特点。

在“保”的方面,我国对农业采取“多予”、“少取”政策。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清理涉农收费,取消3项、免征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西藏、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共8个省份已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11个粮食主产省以及广东共12个省份降低或自主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预计资金总额可达到116亿元。截至6月底,累计已向农民兑现补贴101.45亿元,河北、辽宁、江西、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的直补资金已基本兑付完毕。此外,还向13个粮食主产区拨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补贴资金12.4亿元。

此外,中央财政加大了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上半年,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13亿元,增长16.9%;科学支出增加37亿元,增长37.8%,文体广播事业费增加42亿元,增长23.6%;行政管理费增加144亿元,增长15.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加45亿元,增长11.5%。据今年年初预算,中央财政用于上述社会事业的支出全年将达955亿元,同比增长100亿元,并主要向农村倾斜。

在“控”的方面,我国今年压缩了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今年财政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也有所调整,主要用于农林水、生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新情况,适当放慢了国债项目资金安排进度。1 6月,累计下达国债专项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同时,适当控制基本建设支出进度。另一方面,在上半年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把握住了实施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时机,避免了对中央宏观调控产生负面影响。

不宜实施“紧缩财政政策”

朱青说,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依据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主要看经济到底是“冷”还是“热”。通常,经济出现过热倾向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紧,在经济过冷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扩张。货币政策更突出总量控制,财政政策则体现了结构性对策。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为克服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到2002年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扩大了需求,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回升。

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GDP增长达到9.1%,经济运行又处于一个新的重要上升阶段。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建和拟建规模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今年以来,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明显过热迹象。如果现在还继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那么,是否应实施“紧”的财政政策?朱青强调,目前我国只是局部行业局部领域存在过热倾向,而没有出现经济总体过热的局面。需要看到,我国消费需求仍严重不足。近些年,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进一步下降,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55.4%左右,为近25年来的最低点。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扩大消费需求仍是将来的重要任务。可见,我国不宜实行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冷热并存,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因素,处理不好,容易使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现在还没有到全面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时候。

2002年以来,根据宏观经济走势,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基本维持不变。同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资金结转逐年增加,其中,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结转168亿元和475亿元,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当前财政政策的阶段性特点

朱青说,近年,国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贾康指出,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侧重于“有保有控”,不同于总量的收缩和扩张,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一是控制赤字。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将保持3198亿元的水平基本不变。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政策有一定的惯性和相对的连续性,不能急“刹车”。比如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和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部分行业和项目对国债资金依赖较大的时候,“收油过猛”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同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逐步实施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转向,保持对经济的刺激和调控,有利于主动应对复杂的形势。

二是增收节支。就是要依法办事,该收的收入要收上来,该节约的支出要节约,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政府行政成本。今年上半年收入形势较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352亿元。但增收节支不能放松,重点支出也要切实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偏热的情况下,加强收入征管也是同宏观调控相配合,发挥税收对经济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

三是推进改革。就是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因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要继续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

四是调整结构。宏观经济有冷有热,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有保有压,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要压下来;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