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邓小平在1977(图)

2004-08-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7月23日上午,同中共长沙工学院(1)临时委员会正副书记张文峰、高勇谈话。指出:我主动提出协

助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副主席管教育、管科学。我是总参谋长,当然也管军队。要继承人类的知识。自然科学和语言一样没有阶级性,哪一个阶级掌握了,就为哪一个阶级服务。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外国人还不是学去用了,并且发展了。中国人很聪明。有些中国人写的东西,我们自己不知道,外国人拿去用了。我们国家六十年代和国际上差距还比较小,七十年代差距就比较大了。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你们可以花钱把外国技术资料买来,编到教材中去,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还可以请外国技术专家来教。只有学到手了才能发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四人帮”不准这样做,他们开“帽子公司”、“棍子公司”、“钢铁公司”。现在到二十世纪末只有二十三年了,你们要大胆干,绝对不会打你们的棍子。科学技术人员,这些年接不上茬,十年啦。科技人员真正出成果是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对技术人员,只要努力钻技术,在技术上有贡献的,就应支持。一九七五年教育战线的整顿搞不动,我就想让军队带头,在军队搞一所国防科技大学,从高中直接招生。现在看来还不够,还应当发展。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要有重点。大学要从工农兵中招生,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基础是数、理、化、外语,从小就可以学ABC。

7月29日听取方毅、刘西尧(2)等汇报教育工作。指出: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又指出:要进口一批外国的自然科学教材,结合我们的实际编出新的教材,以后就拿新教材上课。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写大中小学教材。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纳入国家规划。重点学校首先要解决教员问题。清华、北大要恢复起来。要逐步培养研究生。教育部也要抓一些中小学重点学校,在北京就可以抓四十所到五十所。不能降低教师的待遇,要加强外语教学,要搞电化教学。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对此要有鲜明的态度。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

1979年7月12日,邓小平在黄山同几名女大学生合影留念。

8月4日上午,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3)。在讲话中指出:邀集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请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这个世纪还有二十三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究竟从何着手?看来要从科研和教育着手。一讲科研,就离不开教育。现在科研人员后继乏人。科研人员来源可以从生产单位直接选拔、培养,但大量的还是靠大学,特别是尖端科学和理论方面的人才。所以要把大学办好。但教育只抓大学,不抓中小学不行。好多知识,要从小学开始打好基础。像语文、算术、外文,就要从小学抓起。教育工作基本方针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去做。对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要准确地、完整地去理解和贯彻。比如教材要精简,一是简,二是精。简得没有内容了,就丢了这个精字;简,不能降低质量。现代自然科学一日千里,教材要做到精,就要合乎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教育青年。还指出:这几年“四人帮”对科学工作、教育工作,对各行各业破坏极大,对我们国家是一个大灾难。一定要花很大的力量,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可不可以要求教育革命五年见初效、十年见中效、十五年见大效?随后,在听取与会者发言时插话说:要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放到教材里去,把数理化和外文的基础打好。小学、中学的水平提高了,大学的情况就不同了。要做思想工作,把“臭老九”的帽子丢掉。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自学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么办法、经过什么途径选拔回来。这种人成千上万,要非常注意这部分人,爱护这部分人,千方百计把他们招回来上大学或当研究生。大学可以直接从高中招生。大学要办得活一点。有些青年成绩好,没毕业就可以当研究生,好的班也可以全班转入研究生。过几年后,大学要重点培养研究生。这样做,研究人员成长得快。这是个方针问题。这样出人才会快些。我相信中国人聪明,会大量出人才的。

8月5日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有人谈到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的问题时指出:大家提到大学的有些内容可以放到中学去讲,中学的有些内容可以放到小学去讲,这样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教师,水平就不行了。假如按新的课程,就有一批教师不合格,大家考虑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两条腿走路,水平比较高的,叫做重点,重点大学、中学、小学。但是不等于非重点学校就不出人才。重点大学应当主要从重点中学招收学生。这样解决教师缺乏问题比较容易一些。教师自己要提高。在国外愿意回来的中国人,坚决请回来。

8月6日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有人谈到学制等问题时说:从明年开始执行新的教育制度。今年做准备,把学制、教材、教师、学生来源、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考核制度等都要确定下来,都要搞好。搞好后就不要经常变动了。当然小改也还是可能的。在与会者建议尽快改变用推荐的办法招生时指出: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要引起波动。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在有人谈到“以学为主”的问题时说:重点学校应以搞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学得比较深、水平比较高的科研人才。一般大学招的学生水平可能低一些,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出的人才普通一些,但也可能出些尖子。教育部要抓好重点学校,其他的放手让地方上抓。重点学校太少了,要再增加一些,好多专业院校也应当列为重点学校。现在办得不算好的学校要加强,搞几条腿走路。重点学校不要提半工半读。

8月18日审阅教育部《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作出批示:“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报告》提出,原计划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八月开始招生,十一月中旬新生开学。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4),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招生时间拟推迟到第四季度,一九七七年新生于明年二月底前入学,推迟三个月(包括寒假)。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五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9月6日就高等学校招生问题,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并附刘西尧关于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汇报。9月中旬同王海容、唐闻生谈话,了解毛泽东生前同她们谈教育问题的情况。得知毛泽东说过,对十七年教育工作不能估计过低。

9月26日阅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师和干部关于建议由郭影秋(5)组织筹备委员会,拟订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具体方案的来信,并批转教育部处理。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共中央责成成仿吾(6)、郭影秋负责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的筹备工作。七月七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在一九七一年被撤销的中国人民大学,确定该校仍为综合性社会科学大学,由教育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

10月3日审阅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致函华国锋:“此事较急”,“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7))一并讨论”。五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问题和教育部撰写的《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发表意见时说,现在世界科学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办教育要以最新成果为基础,否则就是爬行主义。发达国家的小学课程就有代数、简单的几何。景山学校就有这样的经验,学生能接受。这样,中学水平才能高。

10月7日审阅教育部按照十月五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示修改的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文件,并在刘西尧关于文件修改问题所做说明的信上批示:“我看可以。”“退教育部办。”

10月10日上午,会见邓昌黎教授和夫人黄乃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从现在起开始办重点中学,过了五年,教学质量就可转好。十年后,重点小学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这样,研究人才的来源才有保证。我对科学教育想管十年,条件是马克思不要召见。我管军队,又管科教,一个武,一个文。我们发展科学的方针已经定了,现在需要的是各项具体措施。我们希望科教方面的整顿五年见初步成效,十年见到中效,十五年见到大效。十五年以后还要不断进步。(1)长江工学院,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撤销后,学院主体部分由哈尔滨迁往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2)刘西尧,当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教育部部长。(3)这次座谈会是邓小平召集的,8月4日至8日召开,共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4)指1977年8月上旬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招生工作的指示。(5)郭影秋,曾任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6)成仿吾,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书记。(7)有关内容,参见本书第212页至213页1977年9月30日第1条。

本文摘自《邓小平年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