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忽视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

2004-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效仁 我有话说

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参加的成员是14~18岁的中外青少年学生。在这次交流中,中外学生在一些细节上的碰撞,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代表团选拔的学生代表,自然都是品学兼优生。但这些孩子却缺乏来自新西兰的少年史蒂文那样的俭朴意识、环保理念以及爱父母的习惯。史蒂文的手机是白屏

、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垫开裂了,背的书包用了好几年,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都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到商场买东西时,不买新鞋,只给父母买了礼物。中国的孩子当然用的是彩屏手机,即便家境一般,但因为要参加这样规格的会议,穿着打扮肯定光鲜。中国少年环保意识的匮乏亦非一日之寒,平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早已是老大难。

即使在学风方面,中外少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市长讲坛”上,中国学生都听得直打瞌睡,可史蒂文却一直认真地听完。讨论会上,外国学生都会盯着讲演者,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最后的冲刺。这种自顾自的交流心态,不仅表现了中国学子对于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沟通的欲望,同时也缺乏沟通的技术技巧。

中外学生在科研上的差距,更是值得省察的核心。美国学生的科技创意,往往建立在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营养学话题上,有的美国学生已经探究到了微观营养方面,在考虑食物废弃后的分解问题。中国学生的创新,与几十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仍旧建立在科幻小说上,比如在月球上建房子等等,没有任何新意。中国孩子理论知识丰富,外国孩子则更注重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动手能力强。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忘不掉的良好的素质之一。而这,正是中国教育应该反省的地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