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称之为“解剖学”著作。
它所解剖的对象,是中国近20年来企业发展史上的顽症。例如“短命症”,风骚领不了三五年便销声匿迹,盛衰转换似乎只在朝夕之间,巨人、三株、爱
患有这些病症的,是优秀企业的大部分―――这些20岁左右的企业正处在最容易由盛转衰的危机时刻。全球财富500强每10年就有200家走马换人,而道琼斯指数从设立到现在,唯有GE硕果仅存,这就是企业自身生命的周期,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赖以崛起的“寻租”和“一招鲜吃遍天”的土壤已悄然消逝,新的挑战是它们并不熟悉和习惯的全面市场竞争。
更大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于跨国公司的新一轮“反扑”。在经历了10余年的试水后,跨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症状基本消失,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各踞一端相安无事的短暂和平被击穿,跨国公司携其全球资源,将巨资投向本土化研发和本地化运营,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以及庞大的市场正在被跨国公司逐步蚕食。
危机当头,是中国企业作出根本性改变的时候了。在曾鸣教授看来,中国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应该是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从“资源整合”到“能力培养”,从“巧妙运作”到“系统管理”的根本转变。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是一道困惑中国企业十几年的难题。曾鸣教授的研究表明,脱离了客观历史眼光评多元化思路是不公平的。在缺乏市场竞争的时代,多元化企业既可以充分利用体制转型带来的机会,又可以通过内部机制的发展来降低外部机制不完善带来的经营风险,它的形成和存在是完全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但当市场逐渐成熟时,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专属性和匹配度的要求随之提高,这时候,当务之急就变成了“归核”,深度专业化竞争是中国企业不能跳过的历史阶段。
在对中国领先企业和西方百年老店的深入研究之后,曾鸣教授开出了三个看起来并不深奥的药方:“大舍才能大得”,以万科从10年“加法”(多元化)到10年“减法”(专业化)的转变为例;“大赌才能大赢”,由华为执著的专业化追求佐证;所谓“大拙才能大巧”,强调的是贯彻战略发展方向的执著和全面系统管理能力的配套。
这是一本相当本土化的著作―――本土化的语言和本土化的案例使读者感觉不到食洋不化的异物感,浅白流畅的语言下包裹着深刻的寓意。你会从本书中看到自己,因为危机无处不在,企业基业长青的愿望永远需要与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搏斗。
《略胜一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出路》曾鸣著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