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16岁以上的学生接受全日制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的只有40%,仅是美国、日本和荷兰比例的一半。进入90年代以来,约30%的英国青年在16岁完成义务教育后便停止全日制学习,去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使工商企业聚集了大批16岁以下的劳动者。现有劳动者中,30%属于低技能者,而德国
为什么会如此呢?英国政府和专家普遍认为,这与长期以来中等教育“以考试为指挥棒”有直接关系。英国中等教育升学导向的历史久远。最早的中等教育机构是产生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它主要招收富家子弟,教授拉丁语、法语、修辞等科目,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世俗官员。随着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创办,文法学校成了大学的附庸,唯一的功能就是向大学输送学生。直到19世纪末,英国的中等教育一直是升学教育、贵族教育的代称。20世纪初,产生了为产业服务的初级技术学校,但被视为中等教育之外的另类。1924年,哈多为推进教育的普及,把中等教育的概念从学术类型的文法中学扩展到具有职业教育倾向的现代中学。1938年,斯宾斯承前启后,提出了按文法、技术、现代三种类型组织中等教育。1944年教育法案后,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共同成为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60年代后工党发起综合中学运动,使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逐渐消亡,英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由综合中学实施。综合中学里为升学服务的学术居主导地位,而职业教育却受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约有一半的综合中学没有职业教育的教学安排,多数学校也是把职业课程安排给想提早离校或是补修的学生。名为升学和就业兼顾的综合中学,实际成了单纯升学导向的文法中学的翻版。升学导向课程使许多青少年学习成绩下降以至厌学和辍学。80年代末,英国结束中等教育的16岁学生参加考试,只有20%的学生能够通过最具“学术性”的普通教育证书考试;40%左右的学生获得中等教育证书;被看作是能力“最差的40%”的学生则得不到任何证书。
近年来,针对现存的弊端,英国政府以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准为核心目标,在中等教育上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改革力度逐步加大。2003年1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布了《机会与卓越: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白皮书,标志着英国在中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开始实施。主要的政策措施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确立14―19岁教育阶段的概念,统筹中等教育的两个阶段。英国政府认为,14―19岁是人生观及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这个年龄段教育的中等教育阶段,一头与小学阶段教育相连,一头与就业或升入高等学校相连。原来划分的中等教育两个阶段(14―16岁和16―19岁)应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阶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相应改革。这个阶段的教育宗旨是:满足所有青少年的需要和愿望,为他们提供适合其能力和兴趣的多样选择;提升所有青少年受教育年限,增加16岁后接受教育的人数,缩小各社会阶层及种族之间的差距;扩展所有青少年的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范围,弥补技能的短缺;破除社会偏见,开辟更多的更广泛的职业教育成功之路。第二,启动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鼓励青年延长受教育年限。英国教育当局认识到,延长青少年受教育年限的关键是确保所有14―19岁人口能够进入学校,而且不厌学,不辍学,毕业有出路。为此,他们制定了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青少年坚持学习。第三,改善中等教育的供给,尝试中等教育课程职业化。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确认学生从14岁开始职业选择的可行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一是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观念。二是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三是建立职业和普通教育混合考试机制。
尽管英国的改革成就还有待观察,但他们加强整个中等教育阶段的措施,体现了对历史教训的汲取和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英国的做法不可能成为解决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但他们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更多地领悟现实问题,开阔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第一、要深化对高中阶段教育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高中阶段教育既涉及就业,又涉及升学,两个目标在实施中相互矛盾,难以协调一致。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是升学选拔、分流竞争的重要阶段,涉及平等,因而选拔的合理性、科学性、公平性,极易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比重较低,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7%,如果大多数15―17岁青少年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直接就业或在家待业的状况长期存在,将严重制约我国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已进入高峰期,而且将持续3―5年。因此,我们既要对高中阶段教育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又要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切不可急功近利。
第二、要统筹初、高中两个阶段,重心下移,把着力点放在启动和促进初中毕业生对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上。毫无疑问,容量不足是当前制约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但仅仅着眼于投入增加和容量扩大是远远不够的。制约发展的因素不仅在供给,而且还在于有效需求。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充足的容量,还有一个能不能吸引初中毕业生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从需求角度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迟缓的要害不在高中,而在初中。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为75%。据估算,如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就必须达到75%以上。这就意味着所有按时毕业的初中生都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不大幅度提高,仍然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个阶段流失,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从何而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强教育的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教育要为希望上高中考大学的学生服务,同时也不要忽视那些想上职校学技术和留下来当农民或进城务工的学生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光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应该教一些生产、生活的通用技能和学生个人感兴趣的东西。第三、要统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功能。高中阶段教育承上启下,处于初中和高等教育之间,既要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而且还要联系就业,同时还承担公民教育的职责,具有选拔、职业生活预备的双重功能。只有既抓优质普通高中,又重视职业教育,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求,才能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但目前在许多地方,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了普及普通高中,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资源上,而职业教育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英国的教训表明,中等教育单纯的升学导向,不仅不会加快其发展的速度,而且还会带来发展的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