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战争,残酷的人类话题

2004-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傅光中 我有话说

无论是冷兵器对决,还是高科技武器的打击,战

争都是人类残酷的永恒话题。

战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涉及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和历史时期。有关战争的著作如鲫鱼过江,但由耶鲁大学教授、战争史专家杰弗里・帕克领衔主编的《剑桥插图战争史》在同类著作中却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中国读者尤其是中国的军人、战争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一读。

虽然这本书名叫《剑桥插图战争史》,但其实它不是一本“世界战争史”。准确地说,它是一本完整的西方战争通史。所以,它名副其实的书名应该是“剑桥插图西方战争史”。那么为什么把一本西方战争史冠以笼统的“战争史”呢?帕克先生的理由是,用一册单卷本的图书无法包容广泛多样的全球战争史;如果把主要笔墨用来叙述西方战争史,而对亚洲、非洲和美洲固有的军事传统做轻描淡写的介绍,可能会挂一漏万甚至歪曲有关地区的历史。另外,作者认为,无论其结果如何,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即战争的西方模式主导了近代以来的整个世界。有鉴于此,作者把这本50万言的《剑桥插图战争史》锁定在了“西方战争史”的这个范畴。

这本《剑桥插图战争史》与以往的战争史到底有何不同呢?首先,它采用了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别的战争史,多数是纯文字,表现手段单一,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战争历史的丰富内涵和具体细节。许多场景,特别是像战争形势图、工事堡垒图、军械装备示意图以及激烈的战斗场面等,单纯的文字描述,总没有图片来得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毫不夸张地说,本书中的296幅插图都是经过作者和编者精心挑选的,它们是与文字内容同等重要的第一手史料。插图使本书锦上添花,更加生动好看了。

其次,作为一本西方战争的通史,这本书视野开阔,资料翔实。翻一下书前的“目录”便不难发现,它从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一直写到公元1990年的海湾战争,囊括了西方历史上的主要战事,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在按时间顺序梳理西方战争史的发展线索时,本书介绍了不同时期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战争谋略等众多的战争专题。作者们具有很强的驾驭问题的能力,能够把浩繁的战争史料处理得详略得当。

男性读者大多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感觉战争电影紧张刺激,有特殊的魅力。但银幕上的战争和真实发生的战争不是一回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西方战争的观念和实践使我对战争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加深了对西方人所说的“战争是男人与死亡交流的一种方式”这句话的理解。自古以来,西方人的战争法则就是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包括迫使敌人无条件投降的决定性胜利。在西方人看来,军人是国家的战争工具,上了战场的军人就是杀人的屠夫,不能对敌人存在丝毫的怜悯。发生在印度的打7年仗也不杀死7个人,或在中国不战而胜的战争,在西方人看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所以,清末来到中国的西方人看到清军官兵性情温和、缺少军人特有的刚毅气质时,他们都感到匪夷所思。本书作者没有深入探讨西方军人在战场上何以残忍血腥,只是申说这是西方军事传统使然,而且它很少受到宗教信仰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这个军事传统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现在依然如故。在古代,希腊重装甲步兵和罗马军团士兵的残暴曾遭到经典作家的谴责;到了近代,残酷无情的西方战争模式和战争观念更受到许多有良知的西方人士的强烈反对。经过20世纪的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西方世界对自己的战争传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对战争的游戏规则做了一些限定,但即使如此,西方战争模式的毁灭性还是它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了这样一个论点―――战争行为造就了西方文明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虽然这个观点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家至少都接受这样一个共识:西方的武力在“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换句话说,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使西方称雄战场的不是其资源或价值观的优势,也不是其经济结构,而是它占有优势地位的陆海空军事力量。这种军事优势,意味着西方很少为其成功的攫取付出过高的代价。来自亚非地区的军队很少能够侵入欧洲本土,即使薛西斯、汉尼拔、阿蒂拉、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军队一度成功地侵入过欧洲,但也都是短暂的。至今,还没有一个入侵者从整体上摧毁过西方。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战争手段是西方文明向全球扩张的开路先锋。无论是早先的“利剑加十字架”,还是后来的“大棒加美元”,武力解决始终是西方扩张的一张底牌。

《剑桥插图战争史》[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