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意做先锋 散淡为人生

2004-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横越 我有话说

“‘先锋派’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弄明白,当时还在大学里读书的我翻看了相关的书籍,其中在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引起我的注意:

“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

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先后发表,这两部中篇小说被视为是‘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代表作,两位作者也被称为‘现代派’。……继刘索拉、徐星之后,许多年轻的作家相继开始进行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如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等。这些作家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在‘写什么’的特点,而将努力方向放在‘怎么写’上,即力求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们在创新上是刘索拉、徐星的延续,但他们的作品又与这两位前辈及西方‘现代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于是理论界索性把这些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年轻作家们归拢成一个派别,并称之为‘先锋派’”。

于是,我知道了徐星,了解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并读到了横空出世振聋发聩的《无主题变奏》。但在徐星本人,这却是无足重轻,是无意中的行为。从徐星谈当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来。他是喜爱文学的,也在工作之余写点文字。《无主题变奏》他写完后,没有想到发表,只在几所大学中流传。就在他作品发表,震惊整个文坛之后,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有人来访,他也是随手放下笤帚,在台阶上一坐,从白大褂的口袋里掏出啤酒和酱猪肉,一边吃一边和来访的人聊起来,俨然就是一个自由散淡、平凡普通的文学圈外人。在以后的谈话中,徐星自己也一再认为自己不是作家,不是先锋,但他还是被文艺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看作先锋派的创始人之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绕过的人物。我还是应该感谢他为首的“先锋派”,因为,是他们的作品唤醒了我的阅读兴趣,是他们的作品,让我学会怎样打开自己的感官和情感世界,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小说。

可惜的是,徐星自《无主题变奏》发表后,从此水阔鱼沉,渺无踪迹。后来,从他本人在网上的片言只语中才知道,他从来没离开过文学,只是不喜欢文学界,不喜欢作家这个称号,不喜欢这个团体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沉默的20年中,徐星,一段时间居住在国外,一段时间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在1995年,徐星还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3年,获得法国文学骑士勋章,并陆续完成了他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这本书首先是在法国出版,后来是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将相继出版此书。近日,该书中文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付梓。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以两个梦多钱少的流浪青年的足迹为线索,将国内国外的生活琐事串连起来。文字简洁明快,质朴无华,却又幽默风趣,宛如为人们慢慢展开一幅平民生活的长卷,让人忍俊不禁,掩口啼笑的同时,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

虽然这位行者,这位文坛隐士匿迹20年,但风格没有改变,依然是青年的奔放的气势,感情洋溢,只是文字更显得干净明快,凝练庄重,不像当时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家们都因种种原因,近几年来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自己的风格。这可能与徐星恬静散淡的性格有关。正是这种性格,才使得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却前前后后写了20年。兴致所至,便扶案走笔;兴致所尽,便停笔离案,没有丝毫勉强之意。

任由情兴,不拘矩度,这种自由放达、散淡恬静的性格,只能寄生活于路上,旅行就成为徐星生活的主题,所以徐星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从广州的街头,到西藏弯月,再到德国的夕阳,风尘扑面,风餐露宿,徐星一路走来;今后,长路漫漫,也许更加艰辛坎坷,但行者无疆,徐星也会一直走下去。

《剩下的都属于你》徐星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