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结束的哈尔滨市2004年中考格外平静。经过广泛听证,哈市教育部门首次对中招加分政策进行改革,公示加分者的姓名、班级、加分项目,接受社会监督,得到了考生和家长欢迎。近百人主动撤销了加分申请。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石永明告诉记者 “对中考加分的改革是我们实现均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
给每个孩子一所好学校
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地域特点的哈尔滨市,10万教师、150万中小学生中,有70%在农村。基于这种特点,哈尔滨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解决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重点是农村。农村教育上不去,就谈不上区域教育的整体升位;校际间的均衡发展,重点是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改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是一句空话。”
2000年至2004年哈尔滨市共投入119857万元用于城乡学校的危房改造,竣工面积达428871平方米,教育设备购置累计投入944492万元。仅2004年投入就相当于2000年的3.5倍。城市小学、初中以及农村乡镇中心校层次的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市小学生、初中生年巩固率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均开设了外语课和信息技术课,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如何解决高中招生的“瓶颈”,哈尔滨市教育局提出了“经营教育”理念,加快示范高中建设,扩大包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以及技校教育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哈尔滨市总投资6.5亿元,已启动了三中、一中、九中等一批名优高中的改、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27.5万平方米。到2005年,哈尔滨市城区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有好老师
7月28日,在接受了8天的新课程师资免费培训后,哈尔滨市通河县清河林业局中心小学校教师万丽华特别激动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免费培训。”至此,哈尔滨市接受同类培训的农村教师共三批、2500人。
2002年,哈市教育局拿出仅有的10万元局长基金,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贫困地区教师办讲座。又先后筹集资金90万元举办新课程免费培训班,并从2003年起成为一项制度,拨专款每年定期举行,年培训教师不低于1000人。
在距哈尔滨市区三百多公里的帽儿山镇中学,没有贴瓷砖的新教学楼,没有宽敞的操场,教室摆放的依旧是刷着绿油漆的老式课桌……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电脑却成为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微机室里每台电脑前都有老师在利用网络备课。1999年初,石永明局长提出“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建起了覆盖全市5.32万平方公里的教育信息网络,截止到2004年6月,全市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已达11万人次。
1999年秋,哈尔滨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如今,这项制度已推广到城乡对口支援,名优校与薄弱校对口支援等各个层次。据统计,到2003年,学校对口支援的总数达到1597所,参加轮换的在职教师8000多人,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人数达6017人。
让所有的孩子有同样的起点
家住五常市的王国龙父母双亡,随姑姑来哈市打工,是哈尔滨市教育局实施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办法》,使他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课堂。像他这样在哈尔滨各区公办中小学校入学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已有近4万名。
哈尔滨市教育局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公办中小学就学,也可以报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对待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应与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哈市不断推出新举措:2003年哈市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捐款总额已达1555.3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从这里获得购买教材及上学用的杂费;从2004年起,全市每年筹集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助学金1000万元,救助以农村为重点的贫困学生,已有5.6万名贫困生受到资助;他们还将特殊教育年度专项经费增加到100万元。
“每个孩子都是承载民族希望的一颗太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使每个太阳都高高升起。”这是哈尔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