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
为自己写墓志铭要有一点自信,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有这样的自信。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如下:
“托马斯・杰斐逊
美
《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的执笔人,
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安葬于此。”
访美日程排得太满,没能走进杰斐逊的庄园,拜祭杰斐逊的墓地,但有机会参观了他的纪念堂。离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不远,一汪清水旁,一片绿地上,一座穹顶型建筑格外显眼,它完全用石柱支撑而起,如同一座巨大的凉棚,正中站立着杰斐逊黑色的塑像,任由八面来风吹拂。
这就是杰斐逊的纪念堂。据说这样的设计为了体现杰斐逊的思想和精神。
杰斐逊,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总统的副总统,第三任总统,是与华盛顿齐名的人物,还有一位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们共同被称为美国的“开国三杰”,而杰斐逊在成就方面超越了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美国的历代学者公认,杰斐逊是美国革命精神的化身,美国自由主义理想的坚定实践者,除了自撰墓志铭写下的三项成就,他还是“美元之父”、美国领土最大的拓疆者、美国民主党的鼻祖、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建者,此外,还是一位十足的“杂家”,有着土地测量师、建筑师、哲学家、音韵学家、文学大师等等名衔,是“天资最高、最多才多艺的美国总统”。
我在20年前知道杰斐逊这个人物,是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民主之魂杰斐逊》的书,在脑子里留下较深印象的只有《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来到美国的华盛顿,细雨中走进杰斐逊的纪念堂,站在这位伟大思想者的塑像前,有关杰斐逊的情况不由得清晰起来。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走下总统宝座以后的事。
杰斐逊离开白宫,自愿走下总统的宝座,当然取决于他的民主思想,取决于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切关怀,取决于他伟大无私的人格,但其中还有一个因素不为人们所知,就是他的贫困。美国总统还能贫困吗?至少杰斐逊面临着这样尴尬的问题。当然,他的贫困不是奴隶的贫困,普通老百姓的贫困,而是一个贵族在生活上入不敷出的贫困,有时应酬起来捉襟见肘的贫困,不得不靠借债应付生计的贫困。
不是天方夜谭。杰斐逊一生乐善好施,甚至不惜借债以赠乞丐。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及其慷慨程度,远非囊中财力所及。就任总统的第一年,他花掉了32634美元,光酒水一项就花了2800美元,而其薪俸只有25000美元,加上他每年出售烟叶所得3000美元,还要借债4000多美元,在白宫的任职时间越长,各种应酬越多,开销也就越大,欠债自然越多,他真的有点害怕了。虽然在总统任内,他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打造清廉朴素的政府形象,大幅度减少国家的债务,但他自己的债务却有增无减。在杰斐逊80岁生日的时候,他欠的债务高达4万多美元,去世前超过了10万美元。为了还债,他把自己最珍爱的藏书全部卖给国会图书馆,卖掉了大片的森林和土地,还计划出卖自己经营一生的庄园―――蒙蒂赛洛。
杰斐逊的精彩在于贫困之中,依然慷慨如故。1818年,他向中央学院慷慨捐助1000美元,而一年后,他就向夏洛茨维尔商人借了100美元,以便去蓝岭山的洛克菲什山口,参加推荐弗吉尼亚大学校址的委员会会议,不仅如此,他的客人源源不断,他不愿人们说他小气、吝啬,因而大方接待。他从不自怜,从不抱怨自己对国家所做的一切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不愿向自己的朋友们求助。他曾经对他的继任者说过:“我愿死于贫困,不愿失去尊严。”他的窘迫处境还是被人们知道了,人们开始自发地捐资帮助他,全国各地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多地方组织了募捐大会。纽约市的居民很快捐献了8500美元,费城人捐献了5000美元,巴尔的摩捐献了3000美元……两个月后,杰斐逊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归宿―――蒙蒂赛洛保留了下来,同时,他颇感欣慰的是可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墓地了。
1826年7月4日中午12时50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获得通过50周年的纪念时刻,这位伟大的老人静静地闭上了双眼,在家人挽留的目光中回归“天国”。
蒙蒂赛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