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苏州高新区地图,会发现版图俨然像个巨大的“人”字。十多年来,苏州高新区正是以“人”为本,构筑人才“强磁场”,本科以上人才总数比12年前增长了115倍。人才发挥出巨大的“集聚效应”,目前区内已吸引外资企业9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42家;区内企业创造出了“八个世界第一”的奇迹。
“以人为本”营造“绿色高新区”
1992年,位于苏州城西郊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经十余年的发展,这里有7家企业的8种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据世界第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管爱国认为,正是“绿色高新区”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各类人才来此创业,才会产生罗技鼠标器、国巨电子芯片、爱普生水晶振子等“世界第一”。
苏州高新区历届领导都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牢固树立不以牺牲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信念。多年来,他们开展了以“环保、节能”为主题的“绿色”高新区活动。10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采购”行动,多家企业开展硫酸铜回收技术,循环经济在高新区全面推进。苏州高新区先后成为全国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一。
从沪宁高速苏州高新区出口处一路南行,但见道路两侧怪石嶙峋的裸岩被绿植被映衬得千姿百态。2003年,苏州高新区借“二次创业”的契机,以打造“真山真水园中城”为目标,全面停止了全区200多个宕口的开山采石,并对被破坏的残留山体进行复绿造景。
被苏州高新区的“绿色品牌”吸引而来的肖钢博士告诉记者,苏州高新区领导以可持续发展观念经营这一区域,人才处于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中。肖钢现为美国布朗大学终身教授,他所研制的“芯片电流显微镜”为全球首创,能快速无损坏地检测芯片,他在苏州新区投资创办了麦格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逐步把产品的生产和研发都放到苏州新区。
为高级人才搭建创业“舞台”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黄劲博士,看中了高新区的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她创立的安博集团开发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程教育平台软件。2000年黄劲当选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而黄劲只是高新区众多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之一。
筑“巢”引“智”,以“智”引“才”。苏州高新区为人才搭建了创业载体,建设了“一区多园”和“专业孵化器”,各类人才“择良木而栖”,这里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新药创制中心形成了新药研发服务实验室系统,累计有75家医药企业入驻,目前在孵企业49家。1个国家973转基因药物项目、1个国家一类病毒新药和1个抗癌新药完成实验室合作,一批抗糖尿病、抗乙肝、消毒药项目已开始面向社会转让成果。目前,来自美、日、法等国家的海外留学人员也已入驻新药中心,进行生物医药、生物芯片和基因测试等研发。
在三年的辅导期内,苏州高新区下属的苏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还设立了首批1亿元风险投资基金,加上该区每年从可用财务中拨出3%作为科技三项经费,有效解决了初创型科技企业“有技术没资金”的烦恼。
10年来,苏州高新区仅在留学生创业园内,就引进了来自14个国家的留学生400多人,其中博士180余人。孵化出了各类科技创新企业近600家,开发高科技项目600多项,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广开渠道培育“蓝领”工人
苏州高新区现有900多家外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新区已拥有一支8万余人的“蓝领”大军。“蓝领”产自哪里?素质如何?用佳能 苏州 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原哲郎的话来说,苏州高新区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都经过了职业学校的严格培训,他们做精细的电子贴装工序,就像苏州的刺绣一样让人无可挑剔!
高新区教育主管部门主动“牵线搭桥”,精心挑选了苏州及周边地区的1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技术工人培训输出基地。2年来,基地向苏州新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近万名。高新区还与全国近300所技职校合作,通过多种合作形式为区内企业提供近万名毕业生。
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高新区企业也与多所学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哈曼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哈曼助学金”,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在苏州大学设立“中化王致权奖学金”。苏州高新区连续3年成为苏州市录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最多的区域。
苏州高新区人事局局长袁培林告诉记者,高新区对“蓝领”人才的尊重不亚于高级人才。为了给技术工人“充电”,高新区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设施先进的培训中心。自1997年起,该培训中心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继续教育(苏州新区)中心,除了定期开设本科班、研究生课程班外,还常年面向企业开设各种培训班达40余个,累计为区内企业培训员工近一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