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维度看逻辑方法的走向

2004-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宁莉娜 我有话说

逻辑方法是关于推理、论证的方法。它生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通过反思经验而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非日常思维结构,进而又以此内化于人们的日常思维,成为提升智慧的必要手段。

日常思维包括前逻辑思维和经验思维。在前逻辑思维阶段,人们以表象的猜测对自然现象作出神秘的解释,认识的视角主要指向

由在场的对象幻化而成的外部世界,更多地关注主宰人命运的不在场对象。经验思维表现为人们将经验内化为某种思维形式,思维对象主要是那些人们能够感知的事物,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直观性和试错性。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指出,“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还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面还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苏格拉底提出了思维什么是怎样思维的问题,使人本身成为思维的对象,并使思维的方法受到了关注,将日常思维引向新的领域。其后的柏拉图则由思维的具体对象形成概念,再对概念进行研究,使思维的抽象转向抽象的思维。他在论证哲学、伦理等问题时,还自觉地研究和使用了分类、归类、假设、证实、反驳等逻辑方法。这些都表明日常思维中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方法受到了冲击,逻辑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是日常思维批判的必然结果。

亚里士多德及后人将日常思维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涵盖词项、命题、推理、规律、证明、反驳和假说等在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逻辑方法系统,用于指导人们的思维实践。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中心内容是推理,而推理理论的核心是以揭露诡辩、批驳谬误、探求真理、获得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证明,并且为保证推理、论证的有效性,构设了初等的符号化形式系统,制定了相关的思维规则。从亚里士多德的大量论述中不难看出,这种根基于论辩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形式,反映了纷繁复杂的具体思维活动的特点,一经形成就以日常思维的结构方式表现出来。

逻辑方法发展到了近现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培根提出了归纳逻辑方法,并自称为“解释自然的艺术”,试图将其作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知识的新工具;莱布尼茨在逻辑推理学与数学演绎的结合上做出不懈的探索,将数学方法引入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人工语言代替自然语言。这种大胆地对传统逻辑方法进行形式化改造,极大地推动了逻辑方法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沿着莱布尼茨开辟的形式化道路前行并为现代逻辑作出重大贡献的逻辑学家们,努力以高度抽象概括的形式将逻辑方法加工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非日常思维语言,使其在思维分析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其中,德摩根将代数方法直接移入传统逻辑之中,构造出便于精密计算的符号逻辑;布尔的逻辑代数实现了莱布尼茨关于逻辑的类代数演算的设想,解决了传统逻辑中一些较难处置的问题;弗雷格第一个构设了初步一阶谓词公理演算系统和量词理论,发明了“概念语言”作为表意的符号语言;罗素提出了比较严密、完全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系统,并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摹状词理论。这些努力的结果引发了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包括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逻辑方法在对日常思维的反思中研究非日常化的思维规则,凸现逻辑功能的现实效果,以使逻辑范围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思维习惯,从而引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进行思维,并进行创造性活动。逻辑方法之所以具有这种价值取向,是因为它的表述方式既可以是形式化的,也可以是非形式化的;它的阶段性推论结果既可以是必然的,也可以是或然的;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人脑思维,也可以是电脑思维;它的目标指向既可以证真,也可以证伪;它的应用范围既可以是习惯思维,又可以是创新思维;它的探究视角可以是现实世界,也可以是未知领域。

一个理论系统的建构,从初始概念的形成到假说形态的出现,直至最终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成果,需要逻辑的分析、抽象、推断和真与伪的论证;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从原型的模拟到产品的形成、应用,需要对某个或某类对象未知属性的逻辑猜测。可以说,作为思维的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成功交往离不开内化了的逻辑运行机理。逻辑方法论使人们认识由外在的、直观的、笼统的形式,转向对客观现象的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把握。逻辑方法源于日常思维,它在不断建构中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的进一步建构,又会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超越经验,但最终还要回归“生活”,这就是逻辑方法的价值走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