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年骨干教师成才途径

2004-09-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成为青年骨干教师一直是众多青年教师的梦想。然而,优秀的骨干教师并非教师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科学的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本文侧重谈谈怎样从自我主观方面去努力,而能在较大程度上较快速度地成长。

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阶段

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满足自身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合格教师阶段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而感到无所适从时,急切需要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新教师在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个阶段是在三尺讲台上“立住脚”的阶段。

熟练教师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磨练,新教师逐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节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过硬的基本功,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表现出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这一阶段,是其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有可能成为骨干教师的苗子而初露端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阶段。

骨干教师阶段这时教师不仅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有了较好的认知结构,渴求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功底较为深厚,开始形成初步的教学风格,具备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且逐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逐渐被同行和学校领导认可,多数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这个阶段是在三尺讲台上“阔步走”乃至“飞跃”的阶段。

学科带头人阶段这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而业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这个阶段是在三尺讲台上“出成果”乃至“硕果累累”的阶段。

青年骨干教师成才的途径

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除了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以外还需努力实践,刻意求新。这需要骨干年轻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是教好书所必需的,一是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的名教师的课,二是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刊。把人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心得体会,创造性地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另外还应对工作不断进行反思。即自觉地进行理论思维和思想升华。一些青年教师往往满足于取得的一些成绩,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其实践的合理性,孤芳自赏,观念滞后,教学水平不知不觉降低。

一项调查发现,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不断探索和刻意求新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他们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淘汰和改造差的和坏的。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则是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的反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优秀骨干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

再次,科研是成长为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

变经验型教师为科研型教师,是优秀青年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学水平要提高,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索。在研究的过程中,养成探索的思维态势和创新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要善于分析各类问题,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其他人没有认真研究的或者研究结果不明显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课题。要大胆承担校级、区级、市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去了解、分析、研究教学中的疑难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其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也要不断把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通过科研报告、论文、论著等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交流、推广教科研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