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人口出生性别比

2004-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鸥 我有话说

近十几年来,针对人口老化速度的加快和人口素质在道德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及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学界提出了众多建设性意见,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种种相应的措施,而惟有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直到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的资料公布才使我们大吃一惊:我国人口出生性别

比已经高达116.9:100,超过公认的正常标准约10个百分点。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2004年3月10日)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项治理活动。”并提出要“加强责任制,把人口数量指标和性别比的指标统一起来考核,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遏制。”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国家对人口的变动,特别是对男女婴儿出生比例的统计都十分重视。一些国家不仅将每年总的新生儿性别比计算出来,而且按母亲年龄分别对婴儿的性别比进行分析研究。联合国在1981年《人口年鉴》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加拿大1973―1979年,母亲在19岁以下、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及45岁以上七个年龄段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平均数分别是:106.5、105.6、105.8、105.8、105.1、104.3、108.8,总的平均数为106.0;美国1972―1973年,母亲在这七个年龄段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平均数分别是:105.4、105.3、105.4、104.9、105.1、103.1、103.7,总的平均数为105.3。日本1980年的数据表明,母亲在19岁以下所生婴儿性别比是103.6,母亲在20―24岁、35―39岁,这一比例分别是105.9和105.7,所有年龄段母亲婴儿性别比平均为106.0。

新生婴儿出生比例恒定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这似乎已被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是一条“铁律”。各种资料来源显示,新生婴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的现象在任何时代都表现得很稳定,基本在103―107:100之间摆动,而且以105:100为中心。这里不妨再抄录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些国家新生婴儿出生的数据(1973―1976年)以揭示男女婴儿稳定的比例:英国105.8、奥地利106.6、比利时106.0、保加利亚105.7、匈牙利105.9、东德105.5、西德105.4、法国105.6、丹麦104.4、波兰106.9、葡萄牙107.6、罗马尼亚105.8、苏联104.9、捷克101.5、瑞典105.8、南斯拉夫106.9、美国105.4、阿根廷102.9、委内瑞拉104.6、巴拿马104.6、秘鲁105.6、日本106.1、泰国105.8、印尼106.3。

以上资料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家或哪一民族,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灾荒年代,男婴的出生比率都略高于女婴。由此可能有人会担心,长此以往整个人口性别比例不就失调了吗?不会的。大自然又给生命做出了和谐精妙的安排――男婴的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也是千百年来稳定的且是不可动摇的规律。

然而,中国统计学家提供的人口统计数据却使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分别是104.9、103.8、108.5、111.3和116.9,从1982年以来有明显偏高势头,并有继续攀升的迹象。如果以107为合理范围的最高限,2000年全国只有西藏(102.7)、新疆(106.1)和贵州(107.0)在正常界域,其余都超过了标准,其中有7个省超过了120.0,海南和广东竟高达135.6和130.3。

具体分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城乡有较大差异。1990年城市为108.9,镇为112.1,乡村为111.7;2000年城市为112.8,镇为116.5,乡村为118.1,不仅城乡差别大,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势头。再从孩次上看,1990年和2000年一孩出生性别比分别是105.2和107.1,二孩分别是121.0和151.9,三孩及以上则分别升至127.0和159.4,孩次越高,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惊人。

倘若目前这种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比例不改变,甚至继续升高,未来的年代将出现一种非常可怕的境况:即在中青年每个年龄别上的男性人口较女性均多出12―15%的人数。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4岁年龄组男性人口为3765万人,较女性的3133万人多出20.2%,若按目前这种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出生率计算,到2040年,40岁以下的男性人口约为3亿人,女性为2.5亿人,男性较女性多出5000万人。考虑中国“男大女小”择偶观的影响及一些女性独身不婚等因素,在21―40岁这个年龄段上将至少有3000万名男性婚配出现较大困难。

这种状况,从现实来看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危害:(1)在40岁以下人口中每个年龄别中男性人口平均较女性多出一百多万人,势必造成婚配压力,由此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2)女性是人口再生产的主体,女性人口的减少,会使人口再生产出现障碍,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加重人口老化的程度;(3)男性人口的过剩将进一步对女性就业产生“挤压效应”,而女性就业机会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妇女地位的提高;(4)女性人口的减少,将导致少年儿童人口的萎缩和老年人口的增加,由此会使消费需求减弱,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