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的朝阳从这里升起

2004-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

开学第一天,坐落在首都使馆区的芳草地小学校门前世界各国国旗迎风招展,校园内不同肤色的少年儿童手舞足蹈。外交部长李肇星说 “从这里走出去的数千名各国学生,已经把芳草地这个美丽的名字传到了世界各地。学校为祖国外交事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进入八十中,穿过大理石铺就的“诺贝尔大道”,右边的

图书馆、左边的教学楼、正面的礼堂,如同一本书、一把钥匙、一顶博士帽。教学楼,艺术馆,天文馆,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宿舍楼间绿草茵茵,鲜花盛开,林木葱茏。校领导曹高仁说 “区委区政府为建设这所中学已经投入了3.2亿元。”

来到劲松职高,在国际一流的实习厨房内,毕业生制作的中、西餐主食、菜肴,色香味俱全;外国学生在认真学习制作中式糕点。校长贺士榕说 “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厨房的窗口’。”

电脑显示,朝阳区中小学学生在国际、国内物理、化学、生物、科技、奥林匹克等竞赛中,已夺得数以百计的金牌;国际组织还曾以八十中一名学生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

朝阳区委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对记者说 “这仅仅是朝阳区重视教育,志在一流,取得的部分成果。”

未来系于教育

教育创一流,朝阳区并不占优势,至今当地仍有不少地方是农村,教育家底远不如海淀、西城殷实;而承担的基础教育任务,该区却是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的总和。还有占北京外来人口子弟总数25.3%的学龄青少年聚集在朝阳区,需要当地政府提供学校。

既不占优势,又负担沉重,何必要争创一流呢 区委书记李士祥回答得好 “因为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是朝阳区的今天,教育发展是朝阳区的未来,缺乏文化底蕴的朝阳区,是没有前途的城区;而文化底蕴的形成主要靠教育。”

就凭这样的认识,教育被推到了朝阳区各项工作的首位。2001年,该区夺得北京市区域经济冠军,接着上级又将“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放在了朝阳。在中外商家蜂拥而至的过程中,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朝阳区委区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果断地提出,“教育要做到优先、超常、跨越式发展”,并制定了《2003年至2008年区教育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

要说朝阳教育创一流,魄力究竟有多大,也许下面这个数字能够说明问题

该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所在地,急需花钱的地方多得是,但2003年,该区的教育投入竟占到财政支出的25.9%

教育牵着“龙头”走

受发展空间的限制,城市规划在安排项目时往往将学校排在机关、事业单位、商业设施之后。这是目前全国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朝阳区没有这问题。在这里,教育牵着“龙头”走,教育规划与区域未来发展是否相匹配,被视为衡量城市规划成败的标准。在朝阳,新开发建设区优先规划学校用地;街区开展城市建设优先安排教育项目;危旧房改造,优先考虑如何有利于加快教育内部资源整合。过去,每一个商务区的黄金地段,都塞满了商厦;每一个度假村,都挤满了别墅。

现在,最大的“北京商务中心区”、最美的温榆河生态走廊,都预留出黄金地段,建设示范学校,或将其它单位迁走,腾出土地扩大校园。过去,不少学生上学要换乘几次车,现在32片居民住宅区,各选出一处最理想的地段,分别建一所不出生活区就可以完成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高标准学校。

从教育服从“龙头”,到“龙头”为教育服务,这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一种历史性转变。它不仅为朝阳区实现教育创一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于浓化首都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农村不达一流,不算一流”

朝阳区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农村不达一流,不算一流。”

副区长孙世超对记者说:“这是考虑到一流的教育是均衡化发展的教育。早在3年前,我们就开始抓这件事,城区主要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发展;农村主要是多管齐下保均衡。”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并非是“浓茶兑水”,而是建立在普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基础之上。校长们说,通过数年的努力,朝阳区的不少学校已经由弱变强。

对农村扶持力度更大。不仅将对农村的补助标准,全部提高到高于城市的水平,而且,把政府新增给教育的款项,全部投给农村,并对农村学校引进优秀人才给予特殊支持。该区两个最贫困的乡镇近年的变化最明显:改造楼梓庄中学,新征土地100亩,建成新校舍6600平方米,通过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学校具有大本学历的教师提高了一倍;设在东坝的16中,新校园宽敞漂亮,具有大学学历的教师已上升到95%以上。看到自己的儿女升学率一年比一年高,当地农民高兴得合不拢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