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但是,作为一种资源,水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 一方面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剧增,对水的需要量大幅上升;其次,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使用水量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
城市水荒的扩大化
由于城市比重不断扩大,地球上的淡水
假设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万人,降水1000毫米,那么人均降水量约33立方米。如果达到人均400立方米的低供水指标,则至少需要13平方公里的雨水才能满足1平方公里人口对水的需要。
能够从外地调进市区的水分主要是径流,而径流在雨水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像华北这样雨水不多的地方,只有1/5的雨量输进市区。在上述假定下,1平方公里的市区需要60平方公里的径流补充才能满足城市水分需要。如果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径流系数还要大幅度减少。因此,城市的涌现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平衡状态,这也是现代水荒首先出现在雨水不多地区的城市里,再向农村扩大的原因。
更加严重的是,城市既要供水,还需排水。排出的水都是经过使用而受到污染的,极大地恶化了水源与大气层。水环境恶化的结果是:水资源失去使用价值,有水等于无水,甚至比无水更加严重,这又使现代水危机变本加厉。
全球增温与现代水荒
科学界已经考虑到全球增温会引起中纬度(全世界工农业生产的集中带)的干旱化。全球增温影响最大的是高纬度寒冷地区,南北温差下降,影响到大气环流的强度,由海洋经西风气流进入大陆的潮湿气流减少了,降水也随着减少,蒸发却因温度上升增加,干旱化成为值得关心的趋势。
有人认为全球增温未必是坏事,因为有些地区气候恶化了,有些地区气候却优化了。其实二者不能抵消:气候恶化的是现在的发达地区,优化的是高纬度人烟稀少地区,而生产带的长途转移是要大量投资与长期经营才能见效的。
与农村不同,城市工业发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口密度高、温室气体排放多。在市区,每天都在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加上自然植被的改变,使得原本就不太正常的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得更为乖戾和难以捉摸,城市也因此成为人类影响自然的前沿地带。
应当认识,全球增温与现代水荒是互相增强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大,水荒加强。世界地图上的沙漠主要位于副热带降水不多的陆地,就是高温与缺水共同影响的结果,这种情况在城市得到突出表现。
信息时代的对策
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同心合力、彼此互助”。现代科技信息的高度发展与普遍使用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处理淡水供给和管理中各种棘手问题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成果进行水圈和水质量监测,对于水资源评估和管理、洪水预报和跨边界淡水的公平使用十分关键。目前,降水、河水流量和水位的观测经常通过卫星中继站传到国家水文局或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中枢部门进行处理。
天气和气候信息作为资源,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的确,在大多数社会经济活动中,天气、气候和水的信息非常关键,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水资源管理、抑制沙漠化等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信息时代给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带来的机会,能够让世界气象组织和国家气象和水文机构应对更多的挑战。通过预防和脆弱性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出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作者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