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剖析地质人才流失客观原因

2004-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瞿朝辉、刘勋 我有话说

本报长沙9月9日电9月8日,本报A4版头条《地质人才出现断层》见报,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了解,对深层原因再作报道。

有关专家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产业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重组,地勘单位相对较差的条件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甚至造成了人才的严

重流失。据了解,湖南省地矿局所属的湖南工程学院长沙校区,2000年至今短短几年间就有十几名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年轻骨干教师或调动、或考研、或辞职走人。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戴塔根教授认为:“地质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是造成地质人才匮乏的最大原因。待遇不好、野外太苦几乎成了地质行业最普遍的看法。另外就是人们对地质专业的认识不够。据说在校园里还流行着这样一段经典对白:一名学美术的对学地质的说:‘我们一起去爬山,我拿画夹你拿锤’。听了真叫人哭笑不得。”

车勤建是湖南省地矿局的总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他回忆,他上大学那会儿,地质系有5个班将近200人,而最近他回母校发现地质专业只有1个班30来人。上世纪80年代地质人才曾一度出现过剩的状况,但随着1998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始,为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查明土地后备资源,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地质人才特别是高技术的地质人才供不应求。但是,由于地质行业不景气等因素,近年来,高考统招中第一志愿填报地质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学校培养的地质人才也在急剧压缩。

以中南大学为例,其每年招生的人数是:地质工程28名,采矿专业20名,矿物加工工程42名。由于中南大学在湘实行单独招生,因此约占到此类招生的30%,基本能解决生源问题。但学院书记刘水源告诉我们,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至少还可以多招一个班,也就是30人左右,但考虑到这将与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相冲突。原来地质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境比较贫困,学校每招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就要贴4000元左右。

车勤建认为:地勘单位人才萧条,除经济状况恶化、社会地位下降这些原因外,人们在由计划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浮躁心态,以及价值取向上出现“嫌贫爱富”现象也是结症所在。因此,地质专业招生少,报考的少,学了又转行的多。

近十年来,许多高层次人才纷纷退休,人才断层更加明显。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曾钦旺介绍,目前地矿单位40多岁的人占大多数,再过十年这批人退休,人才断层现象将更加突出,地质事业将后继无人。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刻不容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