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观调控的治标与治本(图)

2004-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导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高等院校从事合作研究。长期在国家发
改委系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有重要影响,多次荣获国家发改委科技进步奖。

记者:与我国前几次宏观调控相比较,你认为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哪些特别成果?

范剑平:要评价此次宏观调控的效果,就要从它的预期目标和背景入手分析。此次宏观调控和前四次的宏观调控有所不同,前四次形势背景都是经济增长高达11%以上,物价上涨接近10%,宏观调控来得急,要迅速达到把通货膨胀降下来、给经济降温的目的,可以说宏观调控是非常被动的。而此次宏观调控的背景是两个主要指标都没有严重偏离:经济增长在10%以内的适度增长区间,物价上涨率在3%左右,也在5%的警戒线之下,所以这次宏观调控可以说是决策早、行动果断和防患于未然,其主要目的既非打压物价上涨率,又非给经济迅速降温。这次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从两个层面上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既治标又治本。

治标是首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控制土地和信贷。由于开发区过多过滥,许多耕地被占用,照此发展,每年要损失多少宝贵的土地。信贷方面从2002年下半年银行为降低不良资产,就做大分母,拼命放贷,这样近期不良贷款数下降了,但长远的不良贷款却增加了,也助长了盲目投资。此次宏观调控与前四次调控也有相同的问题,那就是粮食产量下降和固定资产投资扩张过快“两碰头”。历史经验表明“两碰头”现象往往会造成下一阶段的经济过热,所以此次宏观调控“关口”提前,抓住土地和信贷两个最容易失控的“阀门”,使近期的投资过热得到抑制,又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夏粮增长4%,秋粮也呈增长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47%,而最近降温了,1-7月份增长31%,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增速下来了一半多。可以说,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效,使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

治本是要消除投资过热的体制性根源,比如前四次宏观调控中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过几年又会再出现投资过热。

记者:常言说,治标容易治本难,请谈谈此次宏观调控治本的难处与策略。

范剑平: 应该看到在宏观调控成效背后,仍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投资过快的速度得到了扼制,但在建规模仍很大,即使没有新开工项目,2003年的未完工项目也够三年施工了,这也是近期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反弹的原因。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下降快,1-7月份总体只增长了15%,但中长期信贷仍增长快,1-7月份达27%,信贷总规模下来了,但中长期信贷仍居高不下,信贷控制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也说明下一步宏观调控的任务艰巨,稍有放松就会反弹。

此次宏观调控把经济运行中急的问题控制住了,但造成土地、信贷失控的机制性原因不解决,许多问题还会反弹,要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去检讨经济增长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解决本源问题。为什么投资热高烧难下、盲目投资屡治不绝、行政对投资干预乐此不疲,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投资体制不规范。我国一元钱的新增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4-5元,而国际一般只需2元,如此低下投资效率,比印度等国都要低。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施行了50多年,改革阻力大,对深层次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地认识。

有人说这次中央宏观调控也是用了行政手段才有了效果。我看中央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此之前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投资的情况。有的项目按市场做是亏损的、无利可图的,但由于有行政的干预和纵容,不交地租、不增加治污成本、不足额纳税,就成了有利可图的项目了,盲目投资热也就难以禁止。这次宏观调控先用行政手段把过热的部分降温,最终还是希望建立起长效机制。中央也下决心要治本,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要从根本上规范投资体制。我认为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都有条件实现投资体制历史性的转变―――让市场主导投资,把由于提高投资效率而节省下来的国民财富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用于补充社会保障事业、义务教育和农村发展等薄弱环节,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