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万众瞩目的新广州大学城,只见大学城正敞开“城门”喜迎首批4万名大学生和4千多名教师。有了新大学城的“扩容”,今年广东全省多招了近4万名大学生,多让4万个望子成龙的家庭圆了大学梦,许多新生家长由此啧啧称赞新广州大学城为一项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
从去年1月大学城建设全面启动至今,短
为何要建广州大学城
70多年前,广东划地一万多亩,将广州天河区的石牌地区定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基地,并预言可满足广东此后70年高教发展的用地需要。70多年后的今天,石牌地区的发展已近极限,空间不足成了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2002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到广东工作,他调查研究的第一站就是省教育厅和中山大学。他在充分肯定广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清醒地看到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实力不强。2002年,广东省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为60.1人,全国平均为70.8人,在全国排第18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相比较,200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3%,而江浙两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20%和25%以上。广东的高等教育,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有较大差距。
建一座新的广州大学城已迫在眉睫。200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始酝酿建设新的广州大学城。2002年,初步确定选址广州番禺区小谷围岛,划地18平方公里。2003年1月21日,张德江书记来到小谷围岛,再次强调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意义。就是那一天,他下了两个“铁任务” 广州大学城要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城,2004年9月前建成开学。这是广东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决策。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按照张德江书记提出的“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高标准来规划和建设,做到“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保证安全、保证如期开学”。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特事特办、全力支持。广东省和广州市下大决心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学城成了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最牵挂的一件事。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和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亲任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要在19个月内建造有10所大学141幢建筑的大学城项目,可谓工程量巨大,技术难度大,系统空前复杂,采用传统的方式管理项目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大学城建设采用了许多改革创新的做法 全面推行“小业主、大社会、专业化、社会化”的做法,将所有能够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做的事全部社会化。大学城在设计管理、招投标组织、标后合同管理、大宗材料供应采购、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
广州大学城实行集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集约化服务,是一种最节约的发展方式。目前校区一期建筑包括各类新技术项目投资仅2100元/平方米,比概算造价每平米少400元。大学城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项目,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沟、热电冷三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城市集中供冷、供热、分质供水,以及基于10所大学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筑智能化、城市公共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大学城城市级信息系统集成、城市一卡通等专项技术的实施,标志着广州大学城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它创造了规划和建设的奇迹,创造了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大型工程建设及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协调的奇迹,为今后广东的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中10个校区共230万平方米的建筑在今年9月前顺利完工。19个月前,小谷围岛还是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村小岛;19个月后,它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一流大学城。有人惊呼50万建设者在广州大学城打造了一种速度――广州速度。据广东省建设厅、广州市质监站历次检查表明,大学城各项工程质量高于广州市平均水平。明年底二期校区建筑和其余配套公共设施也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广州大学城全部建成后,将可容纳15万大学生。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2年的15.3%,提高到今年的20%,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广东要确保201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0%,2020年达到50%,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高等教育如何创新
广州大学城为广东高校的快速协调全面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谈到新老校区的变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说是“锦上添花”,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说是“翻天覆地”,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原来的“麻雀院校”更是兴奋地形容为“一步登天”,有的大学新校区面积是旧校园的7倍。
广东省教育厅把新的广州大学城作为各高校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要求各高校以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的管理运作模式进驻大学城,努力办出各校的特色。广州大学城建设规模大,设计新,在校学生数量多,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大学城的内涵。10所高校的负责人纷纷表示,要利用大学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一个个创新办学模式正在酝酿 大学城是一座不设围墙的城市,师生们将可以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甚至可以共享课程和师资……
一块块创新管理体制的“试验田”正在形成 华南师范大学按照“新校区新体制新机制”的目标,在新校区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10所高校在后勤管理上运用新的模式,或是组建后勤集团,或是委托社会上知名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后勤服务……
一种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推出 进驻新大学城为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为建设新兴学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各高校筑巢引凤、苦练内功。中山大学为进驻大学城,去年底就提早公开向海内外招聘150名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在大学城新成立9个学院,院长全部自海内外招聘。广东药学院新校区新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多达17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新校区率先试行完全的学分制管理……
一场场科技创新战役将要打响:10所高校齐聚大学城办学,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聚集效应。
昨夜小岛寂寂,今晨书声朗朗。广州大学城的崛起,让我们听到了广东走向教育现代化那越来越响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