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夕,城郊老农田头掐下的青葱、太湖里刚采摘的红菱、老字号食品店的糕点,这些寓意孩子读书聪明、有灵气、节节高升有进步的吉祥食品,统统被苏州的老人们装进了孩子的书包。背着一家人的殷殷期望,孩子们走进了课堂,沉寂了一个暑期的校园又开始欢腾起来。
苏州市第六中学的操场上,陶永基反复给学生
陶永基感到做教师很幸福。拉开长长的工资条,实拿工资那一栏写着2162元,而1964年刚参加工作时,他每个月才拿28元。20年间,他的工资增长了77倍多。他每天骑着28寸的飞鸽牌自行车上下班,那是第一个教师节时用教育工会发的自行车券买的,如今这辆车已陪伴他走过了20个年头。今年教师节,校长在茶话会上给每位教师捧上了500元“礼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来了,现场办公,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陶永基做教师的幸福感不只来源于政府的重视和收入的提高。更主要的是,他走在大街上,不期然会听到响亮的叫“陶老师”的声音。阔别多年,他有时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但总是高兴地应着,若时间允许,还会在街头和学生一起回忆当年的情景。这让陶永基感动而欣慰,多年来犯下的腰肌劳损病感觉好了许多。他说,明年退休后,如果学校需要,他还想留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陶永基的家庭是个教育世家,细数起来,四代共出了22位教师。外祖母郁烈曾只身前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办的学校教习英文,期间结识了宋庆龄、何香凝,常一起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后来在外祖父创办的苏州振声中学执教,1940年成为该校的第二任校长。1941年12月,她坚决反对日伪接收学校,被关进了特工区监狱。外祖母刚正不阿的性格被传为佳话,国外媒体盛赞她是“一个坚强的中国女子”。
受母亲热爱教育的影响,陶永基的母亲在读完师范后也走上了讲台。1956年,母亲出版的《折纸集》填补了国内幼教没有手工教材的空白,两次再版,不仅在国内幼教界被广为传用,还被带到了香港、美国等地。40多年内,母亲教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遍布江苏、上海等地。
节假日,兄弟姐妹聚到母亲家里,闲聊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学生。87岁高龄的母亲思维清晰,结合自己当年做教师时的事例,不厌其烦地诠释“决不把坏情绪带进课堂”、“教师的爱是学生进步的法宝”等道理,叮咛儿孙辈要成为学生喜爱、敬重的老师。陶永基的外甥女五年前从南通师范毕业后,在苏州市第一初中教美术,这位家族里的教育“新兵”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搬出自己在教学上遇到的“疑难杂症”,请外婆解答,陶永基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补充。
对教育的衷情和挚爱,让这个家族的20多位成员先后选择了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场所。桃李满天下的成就,使他们的脸庞都洋溢着动人的笑容。人们总是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老师更像八月的桂花,在散发知识芳香的同时,自身也变得愈加美丽和隽永。白露时节桂飘香,愿教师们都能成为飘香的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