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比利时:用历史遗产连接过去与现在

2004-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 我有话说

9月11日,比利时每年一度的“历史遗产日”活动在瓦隆地区拉开帷幕。今年是第16届“历史遗产日”。人们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纷纷举家前来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和公共设施。根据瓦隆地区负责该活动的秘书处12日下午统计,专门开放的750座历史建筑的参观人数已达50万人次,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今年比利时历史遗

产日的主题同去年一样,依然是“历史遗产的重新启用”,强调让历史建筑发挥新的作用,在为现代人服务中更好地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也借此机会展示比利时各地区近两年来对历史建筑保护和重新发挥作用的成果。除了那些被宣布为历史遗产的古建筑外,老工厂、老农舍以及近年来因信众减少而门庭冷落的大教堂,都是修复和重新启用的主要对象。

比利时南部历史城市迪南的市中心,一座旧纺织厂的职工宿舍楼,已经改造成为28户居民的住宅楼,是比利时翻修和启用历史建筑的一个样板。这里曾经是一个拥有600名工人的纺织厂。宿舍楼为红砖灰瓦的二层建筑,以中间的门楼和两翼的楼体组成,结构严谨结实。它建于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经济繁荣时期,经历过1925年的水灾,1930年的经济危机,以及火灾、工厂破产等,曾险些被拆除并在原址建超市,1995年由当地的社会住宅部门购买,将建筑外墙和内结构翻新装修。工程得到瓦隆地区翻新历史建筑的特别拨款资助。该楼后面原来工厂料场因不具备遗产保留价值而被拆除,开辟成一个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空间,有树木,长椅和花园。该楼2001年开始入住,其中包括一位原纺织厂的女工家庭。近旁的其他新建住宅楼建筑也都模仿老楼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人们只是从老楼前镶嵌的一块纪念牌上可以得知其历史。

在修复包括旧工厂在内的历史建筑过程中,由于不同于新建一座楼房,始终有出乎意料之处。迪南纺织厂老宿舍楼在翻修过程中发现没有任何地基,是在地面直接建造起的。为了使其长久保存和居住安全,修复工程增加了预算,为楼房打桩补地基。因此,修复工程的预算通常难以包揽,需要根据情况不断改变和增补,也显示了当地政府保护历史建筑的锲而不舍。

比利时多数历史建筑是宗教场所和教堂。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堂的社会价值,是拨款保护和修复许多濒于倒塌的宗教建筑遗产的目的。瓦隆地区历史遗产部部长米歇尔・达尔单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多数情况下,政府要跟教堂大主教取得共识,找到利用教堂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共同点,使宗教建筑适应历史和民众心理需求的变化,服务于大众。在几乎所有他接触过的宗教界人士中,大家都愿意为了教堂的修复和获得政府拨款,使教堂“脱离神圣化”,减少宗教礼拜活动,增加其他社会性的文化活动。难怪记者经常看到,比利时一些大教堂定期举办室内乐演奏音乐会或其他活动。作为历史建筑遗产的教堂通过“脱离神圣化”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月的后几个周末,布鲁塞尔大区和弗拉芒区也将陆续举办历史遗产日,将获得新生命的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记者得知,2005年的比利时“历史遗产日”,将以“中世纪建筑与当代生活”为主题。届时,比利时不计其数的私人古城堡将向公众开放。 本报布鲁塞尔9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