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踏进古朴典雅的曲阜师范大学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洋溢着浓郁人文氛围的孔子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硕大的孔子铜像。漫步校园,在散落着儒家经典名言石刻的绿树草坪之间,校长田德全教授对记者说:“曲阜是孔子故里,文脉中与儒学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曲阜师范大学无疑应当成
1994年,学校把《论语》作为公共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聘请了孔子研究专家骆承烈、李启谦、刘振东等执教。十载春华秋实,不少学生结合现实写出论文,以独特的视角,就《论语》中的片段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主讲《论语》多年的杜豫教授说:“学习《论语》原著,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重新注解《论语》。”《论语》课成为“龙头”,引发了“连锁反应”,像庄子和禅宗的学说、古代文学名著鉴赏、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意义等公共选修课同样“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韩涛说:“我们既想在文化上能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又想在人格塑造上获得指引。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引导我们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有助于我们打好人生的基础。”承担全校“两课”和传统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张立兴教授说:“传统文化课并不是单纯的介绍传统文化,而是要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在的精神理念和道德精神提取出来,放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进行阐释”。
(二)
著名学者李学勤、与曲阜有着“天然缘分”的马建章、谢绝诸多名校邀请“寻根”而来的刘跃进等众多名师的到来,为学校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挖掘人文内涵,利用收藏量居全国高校之首的孔子儒家文献资源优势,组建的孔子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孔子儒学、传统文化方面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频出的“重量级”成果,将人们的“眼球”一次次“聚焦”在这里。继1999年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七卷本《中国儒学史》出版之后,2003年10月《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的面世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这部千万言巨著被誉为“对百年儒学进行了整体而系统的考察后,为儒学界提供的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学术文献。”儒学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传统文化与以德治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高峰会议接连不断。
50年的探索与开拓,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儒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特色和“龙头”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注重人文研究的学术传统,也促进了学校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运筹学与管理学融合,成立运筹与管理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交叉,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研究的交叉等都拓展出了广阔研究前景。
(三)
从曲阜师大人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到心沉气定、淳厚精深的文化品性。这文化品性正外化为师生群体的生活方式。王长钰是运筹学界的知名学者,他的学生告诉记者说,“跟他攀登科学高峰,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都有崭新的文化体验”。学校激光研究所所长李国华教育学生要厚积薄发,“引而不发”,方能“跃如也”。
毕业于此的学生,在回忆起大学生活时,总是感慨万端。如今已经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1991年毕业于此的王开岭回忆道:“母校健正、敦厚的学风,给了我无穷的力量。”知名学者、1982年从这里毕业的李新宇说,曲阜师大“自成风气”。正求学于此的莘莘学子们显然是这种文化品性的受益者,他们被包裹在这种浓厚的读书与求索的氛围中,正在茁壮成长。
校党委书记宋焕新教授说:“曲阜师大的文化品性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透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这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每一所优秀的大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曲阜师大的精神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它将在学生们的一生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