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

2004-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平 李承祥 我有话说


于平: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李承祥: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

于平:到今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经问世整整40周年了。作为舞剧的主要编导之一,你此刻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承祥: 一部舞剧,历40年之久还能不断地被人提起,它的许多场次,片断还能不断地进行演出,我以为是很不容易的。我的名字能与这部被人称为“红色经典”的芭蕾剧联系在一起,当然是令我非常自豪的。当然,提到这部舞剧,一定不能不提吴祖强和杜鸣心等作曲家,不能不提与我共同完成编导任务的蒋祖慧和王锡贤。

于平:我注意到,你与吴祖强、杜鸣心先生也是舞剧《鱼美人》的主创人员。间隔5年的两次合作,何以使中国芭蕾的舞剧形象塑造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李承祥: 谈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的确不能不谈《鱼美人》。首演于1959年的《鱼美人》,用当时正指导着中国舞剧建设的苏联专家古雪夫的话来说,是“想通过《鱼美人》的创作为中国的舞剧发展做一些试验,探索建立一种新的舞剧体系――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相互补充的体系”。

于平:这种“相互补充”的体系,我以为可以理解为中国风格的芭蕾艺术,或者说是芭蕾艺术的中国学派的建设。这应该是中国芭蕾艺术家们一以贯之的追求。

李承祥: 的确。古雪夫指导我们创编《鱼美人》,主要是让我们把握“舞剧本体”,比如认识舞剧是感情和行为的世界,它无法表现纯理性的东西;比如认识舞剧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导致戏剧冲突的出现,要使人物形象在发展中展现;还比如认识舞剧的语言设计要表达音乐的实质,而音乐主题既要刻画人物性格,又要体现人物之间关系的对比性。

于平:或许正是因为关注“舞剧本体”而忽略“民族心理”,《鱼美人》被认为是仿照《天鹅湖》的“葫芦”画出的“瓢”。只是到《红色娘子军》的问世,芭蕾的艺术原则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才寻求到较为贴切的结合。

李承祥: 可以这样说。但《红色娘子军》创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如何继承与变革芭蕾艺术形式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突破芭蕾原有的传统手势、造型以及那些扭捏作态的贵族风度,而代之以今天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新的手势和造型,以及劳动人民健康开朗、意气风发的情感,使新的动作语汇与芭蕾艺术形式相结合。

于平:是否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创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今日建设芭蕾艺术的中国学派所要正视的问题。

李承祥: 我以为是这样。中国芭蕾要表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要展示中国的风土和人情,都有个使新的动作语汇与芭蕾艺术形式相结合的问题。

于平:在《红色娘子军》之后,你最成功的创作应该是《林黛玉》。这部芭蕾舞剧吸收了我国传统折子戏以一人一事为中心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经验,同时又兼顾到芭蕾舞剧擅长发挥独舞、双人舞、女子队舞的形式美特征。特别重要的是,《林黛玉》作为从文学巨著《红楼梦》改编而致的芭蕾,在事件的删繁就简、情节的截弯取直,人物的拨冗趋寡之时,出现了“诗化”倾向。就“舞剧本体”的探索而言,这无疑也是一个进步。

李承祥: 上一世纪8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作为芭蕾艺术“中国学派”建设的主导力量,创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除我与王世琦的《林黛玉》外,还有蒋祖慧的《祥林嫂》,有舒均均的《觅光三部曲》。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张艺谋领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部。

于平:张艺谋虽非舞剧界中人,但他的加盟却在三个方面改变了我国芭蕾舞剧创作中的不足 其一,面对古典芭蕾那风格性极强的程式化语言,我们如何能表述一个为中国当代大众所关心的关于中国人的故事;其二,我们如何将这样一个故事结构成情节清晰、性格鲜明、行动合理的舞剧;其三,我们的舞剧创作在其动作语言设计取得长足进展时,如何能与整体舞蹈剧场的视觉效应统一起来思考。这三个方面的不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了明显的改善。

李承祥: 当然,该剧的成功还由于对舞剧主要叙事手段“双人舞”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表现力的开拓。由于将舞剧“女首席”确定为老爷最后娶进大院的三姨太,那与三姨太相对应的“男首席”就并非老爷,而是三姨太未进门前的恋人――戏班武生。男、女首席的4段双人舞――三姨太上轿出嫁之时忆及戏班武生的“纯情双人舞”,嫁到大院后观看戏班堂会时的“传情双人舞”,避开家人与戏班武生约会的“偷情双人舞”,直到最后被老爷命人杖杀的“殉情双人舞”……这四段双人舞作为芭蕾舞剧重要的形式特征也成了舞剧叙事的结构骨架,其间也可看到新的动作语汇与芭蕾艺术形式的实美结合。

于平:自《林黛玉》、《祥林嫂》直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们的舞剧人物塑造似乎实现着由《红色娘子军》之类的“英雄人物”向后来的“弱势群体”的转换。中国芭蕾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画廊愈来愈丰富了。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法文化年”中产生的重要影响,法国、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会注意到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

李承祥: 自《红色娘子军》问世40年来,中国芭蕾的确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漫长的跋涉。我曾将自己几十年舞剧创作的思考写入《舞剧的审美特征》一文中,强调舞剧创作要关注6个方面,即人物形象、戏剧构思、交响思维、诗化追求、本体意识与综合体现。当然,这6个方面都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作为一种总体把握和宏观思考,我注意到你刚才的提法,那就是“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这是我们纪念《红色娘子军》面世40周年可以总结的经验,也是我们向未来40年、80年……行走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祝愿中国芭蕾走好。

于平:我们也相信中国芭蕾能越来越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