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几个月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这一个个校园外的“特别课堂”,追寻历史、感悟文明、接受熏陶,在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文化学习等方面取得不小成绩,这个免费的“特别课堂”的巨大作用也越来越为全社会所了解和重视。
在全国大范围地开展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这一活动之前,故宫博物院已从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每周二向学生团体免费参观和义务讲解,这一举措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拥护和高度赞扬。尤其是5月1日起全国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以后,故宫实行的预约登记免票参观已安排到了今年底,而预约登记的学校却有增无减,令故宫亦喜亦忧――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到故宫“听课”,为难的是本年度的“听课证”早已发完。
配合“听课证”发放进行的是“教材”的编写和“教员”的安排,在这些方面,故宫博物院为“学员”们的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集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明清宫廷历史文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为了有重点、有选择地向学生参观团体进行讲解宣传,故宫特地重新编写了中小学生宣传讲解稿。“上课”时,根据这份“教材”,一方面利用这座宏大的古建筑群向学生宣传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一方面通过参观某一个宫殿和一些文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曾有过的屈辱,让学生懂得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故宫为学生们安排的“教员”既有宫廷历史和古建筑方面的专家,也有故宫的专业讲解员。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教员”还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讲解员之间也不断进行交流,每星期都要进行一次小结,及时调整和改进讲解方式,以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北京西什库小学的孩子们在参观故宫之后,学校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故宫寄来,信中说:“故宫对学生免费开放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昔日的皇宫对学生不再神秘,此行对我校师生来说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建筑,还了解了文化,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捷径。”
国家博物馆为“学员”编写“专题教材”
国家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参观的措施,早在2002年就已经推出。据统计,在2002年、2003年每年超过百万的参观者中,未成年人参观者都达到了30多万。今年,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知,国家博物馆也及时加大了接待未成年人参观者的力度,这一势头更加强劲,仅截止到今年7月底,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未成年人数已达到了前两年全年的水平。
为了满足未成年人教育成长的特殊需要,国家博物馆在举行“馆藏文物精品展”时,特别为未成年人设置了一个“课堂”――青少年教育活动室。在这个“课堂”中,不仅陈列了展览内容介绍和相关专业书籍,还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的特长,摆放了不少文物复制品和一些古瓷碎片文物标本,学生们通过触摸这些文物复制品和文物标本,加深了对展览所包含的历史、文明等内容的认知,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同时,国家博物馆还为孩子们精心策划和制作了一批专题影像“教材”,在这个“课堂”里反复播放,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这批“专题教材”的制作,从确定选题、选择素材、拍摄制作到动用人员、所需资金等,全部都是由国家博物馆独立完成的。每个专题约半小时,涉及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名人故居、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未成年人走进这个“课堂”,往往是流连不去,看得津津有味,临去时,还总是有几分未看完全部专题片的遗憾。
翻看国家博物馆的参观留言簿,未成年人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的满足流溢在字里行间。在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之际举行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的留言簿上,不少“学员”都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晓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通过这次展览,我觉得邓小平爷爷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以前,我对邓爷爷的事情不太了解,这次看了这个展览,使我更加感到邓爷爷的一生既坎坷又伟大!”
孩子们去国家美术馆上“美术课”
8月20日,中国美术馆正在举行“百年美术―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的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堂特别的“美术课”――“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来自北京宣武区少年宫、东城区少年美术馆、文化部幼儿园、华夏少儿艺术中心、光华路幼儿园等单位的300名少年儿童,在四壁悬挂着众多20世纪美术大师经典作品的环境中,挥舞着画笔描绘自己心灵中的美好图画。这是今年5月中国美术馆推出针对未成年人免费参观的相关规定以来,又一项面向未成年人的美术教育活动。
这堂“美术课”是中国美术馆儿童美术教育的开始,为了这堂“课”,中国美术馆特意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贾方舟、儿童美术专家何韵兰及馆内的专业人员来担当孩子们的“教员”,并为孩子们的“课堂作业”打分――从孩子们现场画的画儿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所有上了这堂“课”的孩子都获得了一张特别的“结业证”――在一年内和家长一起免费参观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参观卡。
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中,最大的学生不过12岁,而最小的学生才6岁,孩子们身边的专家在这堂“课”上只是给作业打分的“教员”,而“老师”却是悬挂四壁美术精品的作者、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画家。11岁的常凯萌临摹的是著名画家潘玉良的画,其他的同学也一样,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欣赏、临摹眼前这些著名画家的作品,这让孩子们感到格外高兴。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说:“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接触经典艺术作品,与大师对话,培养高尚情操,并鼓励有专业才华的孩子”。
目前,中小学已开学,中国美术馆正在积极筹划与各中小学美术教研单位建立联系,鼓励各中小学将学生的美术欣赏课安排到美术馆的展厅里上,中国美术馆提供专业人员讲解百年美术史的陈列,让孩子们直接面对中国美术馆的馆藏美术精品,发挥美术馆应有的美育作用。
校园里来了名人故居“流动课堂”
在一些大的博物馆、美术馆里,不断引来一阵阵令人欣喜的未成年人参观热潮的同时,一些较小的类似机构也不甘落后,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措施,为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知识文化学习积极行动起来。
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等6家机构,经过特别策划和商讨协调,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联合推出了“漫步名人故居”系列展览活动,将6家机构的展览陈列内容用流动展览的方式送进了校园。目前,这个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正如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占文在电话中充满欣慰地说:正“漫步”着呢!
同北京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众多名胜古迹、国家级博物馆相比,这6家名人故居的规模较小,且大多坐落在小街或胡同中,又分散在京城四处,受交通、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参观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一涉足。在人数本已不多的参观者中,更难见到未成年人的身影。为此,6家机构想到了这个将固定展览做“活”、变成“流动课堂”的办法,在“漫步名人故居”的主题下,统一制作了各家长10米的展板,形成一个整体展览,开始了去校园和社区的“漫步”,让未成年人在这个“特别课堂”中接受历史和文化的熏陶。
刘占文将这种“流动课堂”比作“乌兰牧骑”和“文化下乡”,说这样的方法使名人故居的受众面由此扩大。虽然这个办法是缘起响应党和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落实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参观的举措,但实际上,展览所面对的群体已从未成年人扩大到广大青少年,流动展览所到之处不仅有中学,也有大学和社区,“为了做这个流动展览,各家都拿出人力物力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展览也是免费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方法,更好地弘扬了爱国主义,传播了先进文化。”刘占文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