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日前隆重举行“人才小高地”授匾大会,广西医科大学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载体,成为广西重点建设的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
什么原因使该校脱颖而出 一串数字让人心服 该校在临床医学方面人才荟集,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教师队伍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3%。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为广西的医学教育和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从何而来 校党委书记刘唐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抓人才工作,必须与抓事业发展相结合,要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形成量才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培养:内强能力薪火相传
记者面前的龙桂芳老人已75岁了,但神采奕奕,她是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点――儿科学的带头人,1984年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为终身博士生导师。上世纪60年代初,龙桂芳就开始在广西调查地中海贫血的分布情况,并研究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她的成果在当时走在了世界前沿,全国各地争相向她“抛绣球”,但她毅然留在了经济水平、技术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广西,在广西医科大学做研究,一干就是40年。
如今,龙桂芳是学校坚持工作年龄最大的博士生导师,她依然每天上下班,甚至还加班,每周出诊两次。她说 “是学校培养了我,虽然我一共带出了14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他们之中也有留校贡献的,但相对于学校对我的栽培来说,我的作用还太小了,所以我理应力所能及地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的科研作贡献。”薪火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为优化学校已有人才的发展环境,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对攻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人员,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凡属定向委培的,其工资、福利、住房及其职务资格评聘方面,享受在职职工同等待遇,学成回校后在住房等方面还给予优惠,并根据其科研成果安排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员工的深造热情,在药理研究所,11名教职工有7人在攻读博士。
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夯实科研流动站的人才基础,广西医科大学将引进作为人才建设的“重头戏”,刘唐威书记、唐步坚校长等校领导,都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吸引和留住人才。学校创造性地采用柔性流动模式引进所需人才,即导师在国外、学生在国内的方式。导师一年只需在医科大工作3个月,其余时间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E―mail,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可以到国外与导师做课题,这样既方便了国际人才的引入,又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使科研、教学队伍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活力。
引进是一项“拔树”和重植工程,没有足够的养分和良好的土壤,大树是很难成活的。为此,广西医科大学从2001年起,共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动物中心、信息中心,投入学科建设的经费达9535万元,还将投入5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人才小高地的建设。充足的经费投入、良好的硬环境,给那些担心回国后或者来到医科大学后,不能开展原有课题研究的人才吃了颗“定心丸”。学校还为每位引进的博士提供一套住房,并协助安排其配偶工作及子女入托、上学,解决引入人才的后顾之忧。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罗国容,这位年轻的人事处处长在感情留人方面做得特别到位。一位刚引进的博士向她坦言 自己最不擅长的是交际。她坚定地对那位博士说 “没关系,遇到了困难,每一个体系都可以反馈,必要时我可以出面协调”。短短一句话,体现了爱才之心、识才之智、用才之艺。
栽好了梧桐自然吸引来凤凰。2003年11月至今,医科大学共引进29名博士。
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广西医科大学,很多人都建议我们采访罗殿中博士,因为他在医科大学的成长历程很典型。2001年12月,罗殿中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毕业后,下定决心回国工作。回国后的第二天,校领导就亲自去慰问他,次年2月,学校任命他为病理教研室副主任,同年8月,提拔为主任,2003年11月,又任命为基础医学院院长。这种提拔方式打破了传统,在该校可谓史无前例,最重要的是为他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在罗殿中的带领下,基础医学院快速发展 在优化组合本院人才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创新团体,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起来,使基础医学院第一次申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点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