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

2004-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黎大志 我有话说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为前提,从而使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又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更降低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统筹。因此,“非相关性”和“

非和谐性”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是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作出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把握,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为此,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

1、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优势和地方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互为发展咨询。

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应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地方高校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能为政府宏调控能力的增强及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理论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地方政府在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为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鲜经验,增强高校的发展潜力。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强大的经济和政策优势来提高整体实力,在校园基础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取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2、统筹和利用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互为人才基地。

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实施“地方人才工程”,留住地方高校优秀人才,并对高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本地区发展的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讲学、聘请为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为我所用,以弥补地方高校师资的不足。同时,地方高校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地方人才市场为导向,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以满足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

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要求,统筹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如干部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使地方高校成为本地区继续教育的阵地。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开展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地。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校县、校企和校校之间在教育、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3、发挥地方政府正面引导优势,突出高校科研优势,互为科研基地。

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是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地方高校科研应立足地方科研需求,立足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实现高校与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力量的整合,进行联合攻关,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与地方企业界联姻,将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成产品,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研究技术开发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互为科研基地,使高校与当地政府之间信息畅通、人才与科研设施等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高校增添了教学、科研新课题。

4、实现高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交融,互为文化支撑。

地方高校是地方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在文化兴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应与地方高校携手同进,促进城市文化内涵和外延发展。地方政府要通过地方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越条件,引导校内文化向校外转移,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奋发向上的品质,塑造学习型和文化型城市。地方高校要发挥自己的文化底蕴优势,将现代化的高校文化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地方文化新亮点,为提高地方民众整体素质和文化品位作出贡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者为湖南文理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