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为迎接这一重要日子,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特别报道”,共刊发5篇稿件,从教育、科技、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民生活5个方面,展示5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
特邀嘉宾:
周济教育部部长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缘起
55年前,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百废待兴的艰难中起步。经历了风雨,付出了拼搏,55年后的今天,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受教育人口的国土上,中国教育呈现给世界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举世界瞩目中国记者:有这样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是2001年的高考,南京有一位“考生”,194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未获录取,52年后终于获得了重圆大学梦的机会。那一年,他72岁,而像他这样的“老考生”全国有10人,曾经轰动一时。这些年,“妈妈大学生”、“爸爸大学生”早已屡见不鲜,而在以前,这是难以想象的。透过这些看似新鲜的事儿,我想它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国教育的辉煌跨越。
周济:新中国建立55年,特别是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可以举一组数字:1949年,全国人口中80%是文盲,到了世纪之交,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一宏伟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03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1.8%,实现“两基”验收的县 市、区 总数达到2659个。同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辍学率为0.3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7%,辍学率为2.84%。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已大大提高,截至2002年底,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已达117万所,其中普通学校67万所,成人学校50万所;在校学生3.18亿人,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7年间,全国共有930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有3100万学子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为600余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
从1999年到2003年,经过5年扩招,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约为1998年时的3倍,是1949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11.65万的163倍;毛入学率达到17%,比1998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国际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近年来,我国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世界公认。
国情让我们走得更不一般
记者: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成为人才强国,教育所要承载的责任和负担可想而知。同时,我们地广面宽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均衡,在特殊的国情下,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是否也是非同一般
周济: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教育事业强有力的支持。在教育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开始,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从1998年到2002年底,五年累计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41%,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
高等教育方面,“九五”期间国家实施了“211工程”,重点建设了95所高校的602个重点学科项目。同时,国家重点支持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还对一批高水平大学进行了省部重点共建。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高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董奇:中国这么大,人口众多,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支撑起庞大的教育,这就是中国特色。我认为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保证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更多的人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进步意义深远弥足珍贵
记者:如今,很多成年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懂许多东西,我们那时候懂什么”。这其中当然蕴含着社会进步的因素,但今天,校园里、课堂上的一切早已今非昔比,这些变化带给学生的,与那些大幅增长的数据同样重要,这同样是教育的巨大进步吧。
刘彭芝:前几天我收到一份报告,是我们学校高二 15 班同学提交的,报告的内容是说他们班的投影仪亮度不够,影响教学,为此他们多次反映,得到的答复是“亮度与其他班差不多”。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对比试验,结论是他们的投影仪亮度较其他班严重不足。这样一件小事,我却觉得意味深长 从过去教师的绝对权威到今天学生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利,敢于挑战学校,这说明一种更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同时,他们懂得运用科学实验收集证据,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师生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收获,现在的老师不再是简单的、强迫式的说教,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在我们学校,已经有很大一批教师变“教”为“学”,采取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激发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经验,而且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变化,我认为是教育观念的转变。1997年,我提出在学校创办劳技教室的设想,教学生缝纫、木工、钳工等技能,当时学校一片质疑,“人大附中要变职高吗 ”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人们还争论不休。现在,还有谁会反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我们有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开设了120门选修课、8门外语和16门外教课程,创建了虚拟科学实验室、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今天,我们有了十足的底气,我们可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董奇: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身边看到教育的进步何其巨大,回想当年我们上大学时的外语水平,可能还不如今天的初中生。这么多年来,中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比起硬件设备上的更新,我觉得更大的差异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上。而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是质量观的转变,对比一下50年前、20年前、10年前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老师的素质以及对他们的要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不仅在观念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真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创设的条件,开设的课程,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自身创造性、自主性提供了可能。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丰富性、多样性的理解,知识的广度,思考问题的深度都是以前不能比的。
与此同时,从过去狭隘的教育――小学、初中和非常少量的大学教育,到现在,教育成为更为广义的概念,包括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大量的继续教育,可以说,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这些变化在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而正是这些进步,使我们国家能够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