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生活大体上可分为“生产性的”和“消费性的”两大部类;同劳动者这种生活状态相对应的时间范畴,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占有而用于消费产品的余暇时间,是劳动者消费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自由时间;是劳动者满足绝对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留下
―――努力改善闲暇时间结构,切实增大消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时间总量。时间的消耗结构,主要是指时间的分布状态和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活动状态,是影响时间运用方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闲暇时间的结构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我国许多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中,仍然大部分被用来满足其生存需要,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烧饭、洗衣、照顾孩子以及交通往来等等,而用于个人发展智力,履行社会职能,参与社交活动,自由运用体力和脑力以及文化娱乐、审美享受的时间则往往所剩无几。换句话说,在闲暇时间结构中,个人用于消费生存资料的时间大于用于消费发展资料加享受资料的时间总和。显然,闲暇时间的这种落后结构是与现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因而必须加以改变。我们不仅要通过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适当地增加劳动者的闲暇时间,而且要通过提供畅通的交通环境、便捷的购物场所、适宜的家政服务等,以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低质消耗,尽量增大消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时间总量,促进闲暇时间由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转化,为提高劳动者闲暇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搞好闲暇文化设计,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闲暇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多维的文化系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政治参与意识和方式)、道德文化(社会行为伦理标准)、科学文化(科学素养和教育程度)、美学文化(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水平)、消费文化(商品购置与消费观念和方式)等。而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选择所形成的活动方式与目标追求,包括对生活手段、生活途径、生活质量等的认可。不同的闲暇文化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取向,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则体现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由于个人闲暇时间可能被用于进步发展,也可能被无谓消耗,甚至增加社会问题(如败坏社会风气、犯罪率上升等),因此,积极搞好闲暇文化设计,培育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闲暇时间是应由个人自由决定使用的时间,别人不应横加干涉。但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而进行正确引导,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简单粗暴、横加干涉或放任自流、放弃引导的作法都是愚蠢的,都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都是不可取的。
―――建立和健全相关社会促进机制,在积极开发闲暇时间潜能中不断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由于闲暇时间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取决于个人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促进机制,为人们积极开发与利用闲暇时间潜能创造切实有利的条件,同样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增加政府和民间的教育投资,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办学,大力改善社会教育设施仍较落后的状况,多渠道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且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努力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并切实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多层面、多途径、持续性地普及科技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技艺。要切实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尽量改善和提供满足人们防病、治病需要的社会卫生设施条件;同时,要大力调动、有效支持社会各界投资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体育活动,为人们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切实保障。
―――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把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栖身养息之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由于人们闲暇时间相当部分是在社区环境中度过的,与社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社区服务体系是否完备、服务功能是否优良,直接影响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不同社区所处的环境位置不同,档次和居住成员不同,因此,社区建设也不应雷同化。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社区建设,都应坚持“文明、安全、优美、方便”的原则,因地制宜搞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切实搞好绿化带、报刊阅览室、便捷购物、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等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具有大众参与性的有益活动,如开展“建文明家庭、当文明市民”评比活动,街坊联谊活动,家庭读书竞赛活动,社区书法、摄影、科技发明活动等。总之,以社区完善的服务体系、优美的生活环境、健康的活动内容、适宜的活动方式,促进社区成员更好地开发与利用闲暇时间,为不断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