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平天国与中国农民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毛晓玲 袁蓉 我有话说

由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和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共同主办的“太平天国与中国农民问题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太平天国与中国农民问题”、“太平天国兴亡的历史启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并对太平天国史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太平天国与中

国农民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实践。当代农民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近现代农民问题的延续和演变。探讨太平天国历史的兴衰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农民问题,可以为今人提供可贵的历史借鉴。与会者普遍认为,农民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太平天国是因清政府的压迫剥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而爆发,又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纲领而兴盛,最后由于无法解决现实的农民问题而败亡。虽然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问题与当代农民问题有着质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后者则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中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中的农民问题,单靠计划、市场和农民本身都不可能解决,而要靠知识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途径来实现。还有部分学者就研究太平天国与中国农民问题从思路和方法上提出了建议。

二、太平天国兴亡的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今年是天京失陷140周年,与会者围绕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从政治、经济、宗教以及领导者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虽然太平天国没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但其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不容抹杀;对太平天国的失败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太平军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有的指出,太平天国在反抗封建王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其专制与腐败的糟粕,由于自身的骄傲、腐败、迷信“四不像”的宗教、未能发展生产等原因,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这是历史上绝大多数农民起义政权避免不了的通病。但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小农阶级,没有接受中国传统的宗教,也就不可能得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精英―――士绅阶层的认同,虽然太平天国据守江南期间,与江南士绅群体一度建立良性互动,但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双方冲突日渐表面化、公开化,最终导致士人的疏离,加剧了天国的败亡。

三、太平天国制度政策、文化宗教等问题的争鸣。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拜上帝教表面上看是淡化家庭和宗族的血缘关系,但事实上,其政治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依然是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只不过这种宗法文化是用拜上帝教包装的,具有宗教的新鲜话语和明显表征。太平天国的制度安排、权力运作和政治行为都体现了这一宗法政治理念。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应定位为基督教的异端团体或边缘教派,其宗教性质明显,涉及太平天国政权,作用不容低估。

四、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反思。老一辈太平天国史学家对几十年来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教训所作的深刻反思,给研讨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思路的开拓,更给年轻学者以省视自我、端正学风的强烈震撼。与会者表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学风,从扎实的基础资料工作做起,打开思路,转移视角,勇于质疑,不断探索,对各种学术问题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年轻一代史学工作者,更应在还原史实、突破前人定势的基础上,把握新的角度,探索新的问题,作出新的价值判断,写出新的太平天国史纲,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