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觉建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邹广文 我有话说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现实发展目标,呼唤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进一步加强理论自觉意识,为建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理论贡献。

第一,要有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研究的活力源自于我们生存的历史境况

,它属于或深入于我们的存在世界本身,其核心是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所谓问题意识,就是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进而立足于时代的高度通过对其不合理的批判,达到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想的确立。以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为例,市场经济固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自觉追问:市场经济不能做什么?市场经济会使我们失去什么?

第二,自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加强民族精神的建构。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世界性思潮,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动荡不安,加剧了人们的文化虚无感受。当代文化虚无主义突出表现为对生活恒常价值的怀疑甚至否定,如对人的理想、信仰、公正、尊严、终极关怀等价值的否弃。社会文化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改变了人们定于一尊的文化范式,但是我们应该警惕文化多元化对社会文化生活价值的涣散,人文学术研究尤其要注意对人文理想的发掘。因为文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在建设上,尤其是民族精神的建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体是民族国家,它是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竞争,因而,我们必须从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要强调民族自尊自信,提倡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我们还应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学术思想的对话中,走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文化发展之路。

第三,关注和思考普遍文化价值。所谓文化的普遍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利于人类整体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它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交往中所恪守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人的现实生存,善待人的生活世界,保障平等发展等等。文化的普遍价值诉求有两个向度:一是在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倡导人类社会必须认同也可以认同的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应该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尊重,具有超越民族、文化、宗教的普遍约束力;二是应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传统在面对普遍文化价值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尊重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创造的权力。简言之,普遍文化价值追求的是,在尊重各种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思想资源,用来建构解决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生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文化理念。

第四,强化中国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参照。人文学术研究不是一种无立场的操作,而应该诉诸一种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应该克服由于过分注重和现实问题的关联所导致的材料与描述方面的简单化倾向,使人文学术研究迷失了价值立场;另外,还应该本着严肃的学术态度,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这种要求需要研究者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和价值参照,对人类的未来发展问题有高度的敏感与清醒的认识。拥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人文社会学者,才能从纷繁陈杂的现实中捕捉到不平凡的东西,提出有启示意义的人文理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