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在创新的路上

2004-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侯明 我有话说

提到对大豆品种的研究,很多人都会想到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这个成立仅仅6年的科研单位,在我国大豆研究的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推出“南农217”、“南农242”等四代17个粒用新品种;研制成功“南农菜用1号”等5个菜用新品种;在中、美两国分别以中、英文出版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分析(1923 1995

)》专著。

那么,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靠什么取得如此成就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国大豆研究方面惟一的一位院士,现任中心主任盖钧镒院士感慨:正是有了前辈的努力才有大豆研究中心今天的成功。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是经农业部批准,于1998年在大豆研究所的基础上,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南京农业大学对大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南农大前身金陵大学的王绶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就育成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大豆品种之一――金大332;著名科学家金善宝院士研究过大豆蛋白质和脂肪;著名数量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是大豆中心奠基人,为大豆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一代代名家俊贤的呕心探索,让今天的大豆改良中心受益良多,中心在遗传资源、育种性状、新品种选育、材料创新、数量遗传、育种方法、应用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等多领域均取得开创性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大豆科学研究人才。

走在创新的前沿

“粒大世界第一,味美大豆之最,香甜酥糯可口,久食保健长寿 ”这是人们对宁选特大黑豆的称赞。而宁选特大黑豆仅是南农大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选育的众多大豆新品种中的一种。

为了能够培育新品种、推出新成果,中心围绕育种发展大豆种质研究,搜集、研究了我国南方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研究了中国1923-1995年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系谱,追溯到348个祖先亲本,分析了各亲本的质、核遗传贡献,归纳了75份核心亲本。

研究中心的人们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让中国的大豆产业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们与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我国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不同生态类型间遗传距离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原始野生大豆群体,起源地在南方的新论据,进一步发现了中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南方野生大豆的变异中心和可能的大豆起源中心。

中心设计并主持了我国大豆攻关计划,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育种体系,促进了全国高产稳产、抗病虫和品质育种基地的建立。

南农493 1和1138 2作为亲本材料分别衍生出18个与13个新品种,在黄淮大豆区和南方大豆区种植60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优异亲本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包括宁选特大黑豆、南农丹青豆等在内的试销出口的菜用品种也在江苏、浙江、上海等5个省市投入生产,南农大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此把绿色的种子撒向了整个世界。

依靠科研的力量

为了保证研究中心的科研条件,经批准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后,农业部分三批共投资1000余万元,国家基地建设投入4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和研究条件建设。新建了世界第三大规模的中短期种质资源冷库及试验用房,同时又建造了烘干仓、室,添置了玻璃结构温室、晴雨晒场、排灌站等急需的设备,采购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167套,中心的人员笑称,这次真是武装到了牙齿。

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水平也不能示弱。人们都说,盖钧镒院士和他的科研群体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的确,中心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90篇,为国家培养了91位硕士和41位博士。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豆品质资源的生态、遗传特性及其育种应用”、“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特点和优异种质的发掘、遗传和选育”,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又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