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庆:从历史名城迈向文化大市

2004-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红岩联线”,让更多的人接受精神熏陶

金秋的阳光洒满山城。

绿树掩映的红岩村苍翠欲滴。红岩革命纪念馆矗立在嘉陵江畔,在四望的郁郁葱葱间,红色的外形使她更像一支熊熊燃烧着的巨大火炬。

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都是我国文物

重点保护单位。前者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后者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国民党军统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夕,300多名革命志士在此殉难。

自1958年5月1日对游客开放以来,海内外前来参观者近4000万人次。红岩精神红遍大江南北。在她的诞生地重庆,红岩精神不仅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旋律,而且是整个城市的灵魂。作为重庆市文化改革试点单位,“红岩精神”和红岩品牌,如今又承担起了整合全市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的重任,寄托着重庆从历史名城迈向文化大市的期望。

2003年,重庆市启动“红岩联线”,发挥“红岩”的品牌优势和龙头作用,探索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规模经营。“红岩联线”通过在区县建立“红岩文化室”,将开县刘伯承元帅纪念馆、江津聂荣臻元帅纪念馆、酉阳红军根据地旧址、城口苏维埃政权旧址、铜梁邱少云纪念馆等串连起来。在这些区县的“红岩文化室”内,红岩文化与当地的革命文物资料陈列相结合,使之更具当地特色,从而增强可看性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走近“红岩”,接受红岩精神熏陶。

当年7月23日,第一个“红岩文化室”在长寿县图书馆建成,迄今已接待参观者约7万人。据介绍,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已作出了100万元的预算,准备在5年之内,在全市40区县都建成“红岩文化室”。

2004年初,“红岩联线研发中心”成立,9月14日,歌乐山烈士陵园与所在地沙坪坝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投资1000万元成立重庆歌乐山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既要做大做强,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岩联线”探寻的,正是革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蕴

而文化和教育,更是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蕴和内在动力。

2003年,重庆被列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年的改革初见成效 文化事业单位原有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人事体制正被逐步打破,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得到越来越大的政府投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采编、经营“两分开”,整合经营资源组建了经营公司;广电系统、出版系统正在筹备组建广电集团和出版集团,电脑报正在实施股份制,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庆是一个集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巴渝民间文化于一体的西部重镇。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市没有像样的图书馆、科技馆,没有美术馆,还是全国惟一没有歌剧院的大城市。2003年6月,重庆提出了在2008年前建成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十大文化设施的目标。两个月后,十大项目的计划全部完成,其中3个已经开始建设。5年内改扩建100所优质高中、新建30所寄宿制优质高中的规划,也在这一年作出。几乎同一时间,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大学城破土动工。

2003年,重庆共投资2.7亿元改造了5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旧房屋,并决定今后每年都要改造50万至60万平方米,在2007年前彻底解决中小学危旧房屋问题。

同样是2003年,新增的文化事业费用共1298万元被首次用于农村。建成的5个图书馆、文化馆如今已向农民开放。

市委、市政府希望将新重庆建成知识重庆、文化重庆。目标在前,重庆正奋力追赶。

在金秋的阳光中,整修一新的红岩革命纪念馆更显庄严。拾级而上,新建成的滨江路如长虹卧波,又似腾空欲飞的巨龙。“指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 ”伟人已逝,精神长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