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一座屯垦戍边的丰碑

2004-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瑟 我有话说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举 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要缴税;是企业,办社会;是农民,入工会。这个特殊的建制,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50年的历史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在巩固边防、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地方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

兵团精神,正凝聚成一座无言的丰碑……

四代人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刘新生正在田里拾棉花,这位应该算兵团第四代人的年轻人高兴地说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为兵团的发展做贡献,这是我们新一代兵团人应该做的事。”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万多人的大军立即面临缺粮的窘境。毛主席下达了命令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这支从南泥湾开来的队伍,从军官到士兵,谁也不曾想到,新疆解放后,他们没有奉命解甲回乡,也没有驻守边关,而是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作战地图变为生产地图,战马变为耕马,炮兵的瞄准器变为水平仪。向荒漠争地要粮,一年基本自给,三年丰衣足食,同时成功地创造了一条安邦定国之术 屯垦戍边。

为了屯垦戍边事业,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从旷古荒原开垦出的156块绿洲上,走出了四代兵团人。

农一师温长征的爷爷温玉标1931年就参加了红军,当他脱下军装穿起便装后,仍然没忘自己是名军人,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直到把一生献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温长征的父亲温昌文继承温玉标的事业,继续在兵团的岗位上奋斗,无怨无悔。温长征大学毕业后也回到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农一师工作。一家三、四代都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情况数不胜数,他们只有一个目标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三条线

《草原之夜》美丽的旋律唱响了多少年,可有谁想到,歌曲中那块美丽的可克达拉草原就在边境线上,它被兵团人改天换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田沿着国防线延伸,成为共和国边境上最牢固的边防线。

新疆被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围“割”成南疆、北疆和东疆。兵团人就与三山为邻,在“三条线”围出的三疆拓荒。哪里最荒凉,哪里最贫瘠,哪里必然有兵团人。

新疆与8个国家为邻,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兵团就戍守着2019公里边防线,沿线建起了58个边境团场,50多万人默默地生活在边防线上。在新疆边境地区经常看到的画面是 边防哨卡的前沿,屯驻着兵团的连队,这里永不换防的是土地、山脉、河床和兵团人。

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有一批老战士,是1949年底用14天半的时间,行程1759公里,步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完成平叛任务后留下的。他们当中年过八旬的老红军王毛孩老人谈起这一切显得那么从容、自然 “党中央让我们守边关,我们无怨无悔。如今我们老了,不能工作了,但我们有后代,他们会继承我们的工作,坚守在这里。”

两个卫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自豪地说 “我们兵团人在50年的历史中,始终做到了两个‘卫士’,即国土卫士和生态卫士。”

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初期,兵团人就同帝国主义豢养的民族分裂主义残余武装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多少人民英雄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被誉为“拓荒者圣城”的新疆石河子市,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昔日一片石头滩的石河子,在兵团人50年的建设中,成为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获得者,是中国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兵团人创造的奇迹已载入联合国人类防止地球沙漠化的史册。

历史让兵团建在了边境和沙漠边缘,历史也让兵团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50年的抗争。相继实施的“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基干林建设工程”、“塔里木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工程,使戈壁大漠变成了盛产粮棉、瓜果飘香的新绿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陈德敏介绍说,仅近4年来,兵团人就植树造林302万亩,14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当年的《边疆处处赛江南》是我们的美好蓝图,今天再唱这首歌,则是真实的写照。看看我们的兵团吧;‘林带千万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